破解“创新之问”:安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十三)

发布时间:2025-10-29

本网讯(融媒体中心)安徽省委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七个方面,提出47个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47个“创新之问”都是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安徽大学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积极响应,结合学科前沿与地方实践,从高能级平台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多维度,发出强劲的“安大声音”。他们以扎实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破解创新难题、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路径与对策。本栏目将集中展示安徽大学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在回应“创新之问”中的学术洞察与政策建言,体现安大人在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中的使命担当与探索之力。

如何推出更多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答好省委提出的47问”之打造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品牌?安徽大学以实践作答,于2022年在全省率先启动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1018日,《安徽新闻联播》报道我校王福周副教授团队赋权改革成果。


牢记嘱托笃行不怠 感恩奋进勇当先锋

2024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要求安徽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安徽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努力打造更多示范性改革品牌,不断激发全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安徽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安徽牢记嘱托,敢闯敢试,依托创新资源丰富、原始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以场景创新为突破口,着力破解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包括平台建设、服务体系、人才评价机制等内容的科技体制机制系统性改革。

牢记嘱托,以改革激发创新动能

近几年,在成果转化创业之路上,安徽大学以深化改革为引擎,勇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先锋。学校构建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与创业热情。随着赋权改革政策落地,科研成果得以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20251018日,《安徽新闻联播》报道了我校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王福周副教授团队的赋权改革成果。团队因获得了科技成果所有权,其自主研发的用于新能源领域的封装材料得以迅速实现产业化。如今,这项成果已成功打开市场,预计2025年将实现3500万元的产值。王福周深有体会地表示:“正是安徽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决心,通过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让我们科研人员成为创新成果的主人,使我们能够在同行业中率先进入产业化。”

深化改革,勇当科技创新先锋

王福周团队的赋权改革成果,是安徽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一个缩影。202310月,该团队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孵化了安徽博强新材料有限公司,并建设了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新材料研发中心。该企业是由安徽大学主导的新能源电池/光伏载具系统研发制造项目成功孵化的首个成果转化项目,规模达到1亿。2025年初,公司得到滁州市天使基金资助,同年主营产品产值税后超过两千万元,并顺利进入规上企业行列。预计2025年产值将突破3000万元。

团队自主研发了适用于各类应用场景的高性能改性/复合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载具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公司自主开发设备制作产品件,成为国内首家率先研制并开发适用于宁德时代的铜铝箔循环载具的企业。该项目受到了中国网、人民网和新华网等众多知名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并被写入“飞驰滁州”的进阶实践案例。20242月,安大博强项目入选2023年度滁州市十大“双招双引”重大引才引智项目之一,荣获南谯区“优秀人才项目”,并被纳入滁州市重点发展的产学研项目。2025年,创始人王福周入选安徽省新时代青年先锋。安大博强新材料项目成果已成功实现应用,并入选安徽大学“双一流”学科验收的典型案例,积极推动了安徽大学“双一流”材料学科的建设,促进了滁州市八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平台赋能,产学研合作结硕果

近五年,研发团队与埃克森美孚、中石化、中化国际、中科科乐、扬子集团、德玛科技、雄亚塑胶、正合雅聚、聚源家具以及华源塑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创建了“安徽大学-中科科乐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新材料研发中心”和“安大-埃克森美孚石油催化剂联合研发中心”等多个高能级科研平台。团队自主研发出聚烯烃材料新型催化合成体系,成功实现了高性能功能化聚烯烃材料的批量生产,这一成果吸引了埃克森美孚、中石化、中化国际、中科科乐等国内外龙头企业主动投资,并与团队开展了持续且深度的合作。

近五年,团队主持国家、地方及企业产学研项目20余项,总经费达2000万,产学研项目成果突出。由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承担2025年度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徽大学联合中科科乐公司主持“全乙烯单体POE弹性体开发”课题,本团队负责该项目中的催化剂开发工作。

瞄准“卡脖子”难题,坚定不移开展科技攻坚

聚烯烃工业研发团队于2023年被安徽省授予“115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团队研制开发的高性能改性聚烯烃材料,为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系统“保驾护航”。自成立以来,该团队从创新烯烃聚合催化体系着手,成功攻克功能化烯烃单体高效聚合这一世界性难题,为实现COCPOE等重要“卡脖子”聚烯烃材料的国产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年,团队以安徽大学为第一单位在InfoMa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CS ChemistryMacromolecules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CatalysisInorganic Chemistry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三十余项。

未来,王福周老师将继续带领团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在夯实基础、实现跨越、寻求突破、持续创新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以绝对的技术优势持续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为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力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