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创新之问”:安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九)

发布时间:2025-09-29

本网讯(融媒体中心)安徽省委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七个方面,提出47个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47个“创新之问”都是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安徽大学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积极响应,结合学科前沿与地方实践,从高能级平台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多维度,发出强劲的“安大声音”。他们以扎实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破解创新难题、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路径与对策。本栏目将集中展示安徽大学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在回应“创新之问”中的学术洞察与政策建言,体现安大人在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中的使命担当与探索之力。

       安徽大学2022年在全省率先启动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近日,《安徽新闻联播》报道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刘志启教授团队赋权改革成果,作为学校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该团队的成功实践,为我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树立了标杆。

跨学科团队攻坚,瞄准产业“卡脖子”痛点

刘志启团队是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重点培育的跨学科科研团队,汇聚了化学、高分子材料、化学工艺等领域多名优秀人才,长期聚焦高性能镁基功能材料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我国镁基高端材料长期依赖进口,尤其在芯片封装领域,关键封装材料依靠进口,严重制约半导体产业发展。”团队负责人刘志启教授介绍,针对这一产业痛点,团队从材料微观结构设计入手,攻克中高端氢氧化镁、水滑石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

截至目前,团队已申请发明专利三十余项,主导及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4项,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国内为顶尖学术期刊。“政府为团队提供成果转化平台,学校为团队提供科研平台、人才引育政策等,让不同部门高效协作。”刘志启教授表示正是政府和学校营造的良好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生态,让团队得以持续深耕关键技术突破。

赋权改革“破冰”,激活成果转化“一池春水”

2022年,我校成为安徽省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高校,率先推出“80%成果所有权归科研团队”的激励政策,并成立成果转化专班,把审批流程从“以年计”压缩至“以月计”。这一改革,成为刘志启团队成果转化的“关键一跃”。

“改革前,专利转化要经过多部门审批,流程繁琐,很多成果只能‘沉睡’在实验室。”刘志启教授坦言,学校的赋权政策让团队真正成为成果的“主人”。借助改革红利,团队迅速以5项核心技术作价入股成立合肥安与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获得合肥市种子基金、高新投、创新投等资金支持,实现科研成果快速落地。

安徽大学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及安徽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为推动赋权改革落地,组建了由技术经纪人、法律顾问、财务专家等组成的专班,为团队提供专利评估、股权设计、市场对接等全流程支持,彻底打消科研人员“不敢转、不会转”的顾虑。

技术落地多领域,填补国内空白

在学校赋权改革的助力下,刘志启团队的技术成果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其中,针对半导体产业升级需求研发的芯片封装材料更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团队研发的农膜用水滑石材料替代进口产品,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保证农业安全生产;镁基阻燃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关键场景;固碳技术还实现了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为“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刘志启教授团队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更多‘安大智造’服务区域经济和国家战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