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创新之问”:安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七)

发布时间:2025-09-26

本网讯(融媒体中心)安徽省委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七个方面,提出47个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47个“创新之问”都是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安徽大学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积极响应,结合学科前沿与地方实践,从高能级平台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多维度,发出强劲的“安大声音”。他们以扎实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破解创新难题、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路径与对策。本栏目将集中展示安徽大学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在回应“创新之问”中的学术洞察与政策建言,体现安大人在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中的使命担当与探索之力。

近日,我校国内合作处副处长刘泉教授撰文指出,要继续深化服务、优化机制,进一步完善“成果发掘—技术培育—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强校地校企协同,让更多实验室里的“种子”,在安徽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从“相望”到“相拥”。


文章如下:

架起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连心桥”——破解“相望难相见”的安大实践与思考

国内合作处副处长  刘泉教授

 

省委“创新之问”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破解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命题,直击高校成果转化工作的核心堵点。作为扎根教学、科研一线多年、又负责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双肩挑”管理者,我既深知实验室里技术突破的不易,也清楚成果“沉睡”的惋惜,更明白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擦肩而过”的遗憾。这几年,我们带着“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上”的初心,在实践中摸索打通堵点的实在路径,也积攒了些发自内心的感悟。

一、破“不敢转、不会转”的忧:从“等申报”到“送服务”

过去,不少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望而却步”——不知如何评估技术价值,怕跑手续耗精力,更怕担责任。这时,管理部门不能“坐办公室等材料”,必须主动“沉”下去。

我们联合合肥市成果转化专班,整合国内合作处、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中科概念验证中心、科大硅谷的专业力量,组建“成果转化服务小分队”。只要科研团队有转化意愿,我们第一时间走进实验室,不是“指导工作”,而是听需求、解难题。我们推行“一个电话,全程无偿服务”,从专利布局到对接园区,从融资申请到公司注册,所有手续都帮着办,让科研人员能安心搞科研。同时联动省知识产权交易所,帮团队做高价值专利培育,提前规划技术转化路径,避免走弯路;对接大学科技园和地方政府,为有需求的团队提供场地和启动资金支持,不让好技术卡在起步阶段。

通过这样的主动服务,我们把“从成果出来到落地办企业”的各环节串起来,让科研人员从“不敢转”慢慢变成“主动找转化”,也让管理部门真正成为科研人员的“贴心人”。

二、破“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堵:从“扶上马”到“送全程”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签完合同就结束”,很多技术从实验室样品到生产线产品,还缺“最后一公里”的支撑。我们坚持“扶上马、送一程”,而且要“真送”,不流于形式。

在场地方面,只要团队有需求,我们会带着他们跑遍合肥的产业园,一家家筛选合适的厂房,直到找到满意的场地;在融资方面,积极对接合肥科技局、银行、校友企业,学校主要领导也亲自出面协调资源,帮起步阶段的项目争取种子基金、产业基金支持,解企业燃眉之急;在市场对接上,主动帮团队联系上下游企业,推动技术在实际场景中试用,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通道;在政策争取上,第一时间对接省科技厅、工信厅,为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重大专项,助力技术实现国产替代、扩大市场份额。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只有把这些“小事”做实,才能让实验室里的技术真正走进生产线,变成有价值的产品。

三、破“愿转化、想转化”的劲:从“给政策”到“实让利”

要让创新链和产业链真正“相拥”,核心是让科研人员有获得感,激发他们的转化热情。

学校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出台《安徽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办法》《安徽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制度,明确80%转化收益归团队、20%归学校”,让科研人员真正成为成果转化的主人。同时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和负面清单制度,只要按流程推进转化,即使后续出现风险,也不追究科研人员责任,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

政策落地后,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自2021年启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累计赋权转化科技成果184项,作价入股成立或增资企业26家,其中千万元级企业5家,总转化金额达1.42亿元;我校成果转化体量占全省省属高校、科研院所总和的一半,排名第一。学校的成果转化经验及案例获得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多家中央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正面报道。今年8月,学校在全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评估中获评A类(优秀)单位,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愿转化、想转化”的热情被真正点燃。

省委的“创新之问”,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在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中的责任。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服务、优化机制,进一步完善“成果发掘—技术培育—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强校地校企协同,让更多实验室里的“种子”,在安徽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从“相望”到“相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