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创新之问”:安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五)

发布时间:2025-09-24

本网讯(融媒体中心)安徽省委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七个方面,提出47个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47个“创新之问”都是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安徽大学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积极响应,结合学科前沿与地方实践,从高能级平台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多维度,发出强劲的“安大声音”。他们以扎实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破解创新难题、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路径与对策。本栏目将集中展示安徽大学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在回应“创新之问”中的学术洞察与政策建言,体现安大人在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中的使命担当与探索之力。

原文如下:

安徽文旅,如何划出漂亮的“第二增长曲线”

暑去秋来,云淡风轻,安徽迎来最美旅游季。

从皖南的阳产土楼晒秋到淮北的相山红叶季,从“超级皖”美食争霸赛到大黄山国际生态汽车拉力赛,江淮大地绽放着既是“季节限定”而又“贯穿四季”的唯美浪漫和现代活力。

迈向“十五五”的起跑线,安徽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建设,以理念更新之“变”、业态焕新之“变”、打法创新之“变”,全力穿越经济周期,保持文旅产业增长势头的“不变”,飞扬起文旅产业“第二增长曲线”。

理念更新之变:融合

——从淮北到江南,按下转型升级“快捷键”

山川壮丽,人文荟萃,有一片“中国风景”叫安徽。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学者魏新曾把安徽比喻成“中国的书房”:“里面有中国最好的‘文房四宝’:宣纸、徽墨、宣笔、歙砚,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就是镇纸,美丽的徽派建筑就是笔架。还可以在里面喝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安徽,就是人们心中那个书房,书香墨香茶香花香,香飘江淮,诗意盎然。”

46年前,邓小平发表了被称为“中国旅游改革开放宣言”的“黄山谈话”,黄山成为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先导和“试验田”。后来,歌声飞扬,沁入人心。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成为家喻户晓的华夏自然人文符号,成为中国的象征。

得风气之先的安徽旅游快速发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规划。2024年,全省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分别比上年增长7.4%10.8%;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94.8%124.1%

从文旅资源禀赋看,安徽不输云南、浙江等旅游大省,但旅游总收入尚未达到“万亿级”,与国内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主要原因是人均文旅消费水平较低。”安徽省旅游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东和分析,一方面是安徽本地消费水平与沿海地区有落差,同时距主体客源市场较近,入皖游客以及本省游客逗留时间短;另一方面则是供给侧的问题,观光旅游产品占比较高,休闲度假产品、深度体验产品相对不足,二次消费不足。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在传统观光旅游迈向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的新阶段,安徽文旅转型升级,进入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从当前到‘十五五’时期,恰是安徽文旅产业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机遇期。”李东和认为。

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曾提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是“第一曲线”。在其达到峰值前主动开辟新增长路径,划出“第二曲线”,才能规避生命周期衰退风险。

李东和认为,安徽文旅“第一增长曲线”主要依赖以传统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是促进文旅与农业、教育、体育、交通、康养等融合发展,共同构建“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生活场景和消费闭环。

从国庆节开始,黟县将面向全国七年级学生推出为期四个月的门票免票,让更多的同学们,在行走中读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居民与文化”篇章中对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的描述。

“黄山市持续推出美食美宿、研学修学、摄影写生、古树观鸟、自驾露营、康养旅居、节庆赛事等特色产品,并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程燕介绍,在2024年度省辖市高质量发展考核文旅指标中该市排名全省第一。

“安徽文旅划出精彩的‘第二增长曲线’,就是要实现从‘卖门票’到‘卖场景’、从观光型旅游到体验型旅游的整体性跃迁。”李东和说。

业态焕新之变:体验

——从一业到百业,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有一种“四方通达”叫江淮。

安徽以淮河和长江为界,自北向南呈阶梯状分布着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形,在历史上形成了“皖北务农、江淮崇仕、皖南经商”的地域特质,衍生出特色迥异的区域文化和“性格地图”。

这种自然呈现的人文地理分异特征,既是安徽文旅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底层逻辑,也是培育新场景、引领新消费的沃土,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歙县三盏“鱼灯”游出徽州,成为抖音7.5亿播放量的“顶流”,游进瑞士日内瓦、纽约时报广场、罗马新春游园会,游成《原神》《江南百景图》里的游戏动漫角色。2024年以来,鱼灯带动歙县文旅消费超50亿元,主题民宿、咖啡店、沉浸剧场相继涌现。2025年春节,小小鱼灯,吸引15万名游客涌入歙县,村民直接增收400万元。

多年从事区域旅游研究的黄山学院旅游学院首任院长胡善风教授评价,近年来,仅这三盏火红的鱼灯神奇地游弋四方,就为皖南地区拉长短板,提升国际化程度、熨平季节性客流波动、延伸产业链条,发挥出很大的综合效益。

在省城合肥,罍街以出土文物“罍”为文化IP;原安徽省机械化粮库,改造成新粮仓文化商业合集。这两地深度融合江淮饮食民俗,成为远近闻名的“徽味印象体验地”。最近推出的全国首条量子科普研学游线路,串联合肥科技馆、中国科大先研院等六个站点,将前沿科研及产业应用场景系统化地转变成青少年趣味体验,社会反响良好。

“江淮地区的优势是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科技创新交织。”胡善风表示,以合肥都市圈为核心,依托大别山、巢湖和合肥创新链、产业链,拓展生态游、红色旅游、沉浸式展览、未来研学等“科技+文旅+文创”应用场景,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去寿县9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楚文化博物馆,在跨年祈福、迎春撞钟、歌舞迎宾、花车巡游、武士换岗中,直观感受千年文脉;到淮北夔牛天街感受老电厂里机械巨兽“活了”的赛博文化冲击;跟着“六姊妹”游淮南,沉浸老城故事、矿路岁月、小院生活的“淮南旧事”……

在华东师范大学休闲文旅产业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吴文智看来,黄淮海大平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平原,在“单一”中蕴含着“丰富”和“典型”。淮北地区是中原文化圈的重要“边疆”,是文化的故乡。以淮河文化为代表,融合了老庄文化,楚汉、三国及明文化等,人口众多,民俗丰富。做好场景叙事,丰富游览体验,努力串珠成链,就能打破“熟悉的平原上没有风景”的看法,提升皖北文旅能级。

文旅产业的布局如同下围棋,有“气”有“眼”,善于“打劫”,方能“一子落满盘活”,这要求以全域思维、在关键点位精心做好“内容”。

“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人们不再只为旅游产品本身买单,美好的情绪、触动的记忆、文化的共鸣都能成为支付的理由。”胡善风表示,门票是“一次性入场券”,场景是“一辈子邀请函”,以“过程价值”为核心的消费变革,正是当下安徽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期待。

他建议,皖北地区围绕淮河文化的“硬核叙事”,江淮地区聚焦科创文旅的“未来实验”,皖南地区重点做好“山水村夜”文章,共同推动文旅资源的迭代发展和价值重构,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皖字号”文旅新业态集群。

打法创新之变:共情

——从体验到传播,打造主客共享“会客厅”

激发共鸣,价值共创,有一种文旅产品叫情绪。

旅游已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打卡,“情感体验”远超传统观光需求。一项文旅市场调查显示:获得积极的情绪价值(占比30%)、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占比23%)、体验特色美食(占比21%)排在前三位。

淳朴自然的乡村、宁静辽阔的草原、清新纯净的海滩,无疑都是“心灵经济”新赛道。例如,浙江乌镇、内蒙古呼伦贝尔、山东青岛分别推出“情感小镇”“草原星空摄影线”“cityboat游”等系列旅游产品,持续走红。

而在安徽,最成体系、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就是乡村,近700A级景区超过六成在乡村。2024年,全省乡村旅游累计接待3.7亿人次,累计旅游花费3085.5亿元,带动就业人口95.8万。

“在‘情绪+乡村’的文旅实践中,乡土文化是根基,创意营造是关键,情感设计是核心,场景营造是手段。”专注乡村创意运营的“乡思岛”工作室负责人黄十三介绍,徽州古村落是徽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黄山市深耕研学旅行和艺术经济,打造徽州民宿集群和康养旅居基地,让“被体验的乡村”变为“可参与的生活”,为游客放松身心提供了独特的“此刻此地”。

骑在牛背上的牧童,远方芬达的日落,“有事没事来杯拿铁”的慵倦,甚至转角处遇见的一个美好,可能都是“精神疗愈”的良药。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Z世代”不买房不买车,将“悦己”文旅消费当成高端消费的“平替”。同程旅行2023年发布的《徽州民宿市场发展白皮书》显示,“Z世代”正成为徽州民宿新兴消费主体,其中“90后”群体占比42.4%,“00后”占比23.7%

得年轻人得天下,文旅产业也是如此。在社交媒体时代,年轻人不仅是消费者,还是内容共创者和传播者。一些地方火爆出圈,最大的推手都是年轻人。

今年暑假,青岛啤酒博物馆基本是“预约秒空”。笔者实地探访后发现,该博物馆以“博物馆+”思维的无边界创意为引领,推出IP、场景、产品构成的立体文创体系,将百年啤酒文明转化为可感、可玩、可传播的生活体验,实现了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产”转型。

无论是场景还是文创,在吸引年轻客群的足够共鸣上,都值得我省的古井酒、宣纸、徽墨等工业基地借鉴。

“微业态”植入,或成为吸引年轻客群的新策略。在黟县、泾县古村落,在长丰县马郢村,咖啡店、茶馆、尺素工坊、柴烧公共艺术体验中心、活字印刷教室等新业态遍地开花,正开辟乡村共创和美育实践新领域。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心灵与生活的交汇处,乡村的未来业态有望成为文旅强引擎。黄十三建议,安徽要进一步打响“中国乡村旅游策源地”品牌,塑造中国生活品质乡村游目的地形象。第一步,培育“村咖”“手作”“微演艺”“微场景”等乡村新业态生态体系。第二步,垂直细分“微业态”产品,进行精致化运营管理,形成“蚂蚁军团”的集群力量,实现乡村文旅的二次升维。

有专家分析,“十五五”时期,文旅产业将呈现分众化、品质化、数智化、绿色化等多元化特征。同时,数字化技术将深刻改变文旅产业形态,重构文旅和其他产业的价值链。

安徽文旅,正全力推动融合创新,自信地迎接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壮大县域经济,如何强支撑提能级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

据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我省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上榜赛迪“百强县”榜单,分别居第54位、第68位、第72位。2024年,全省59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万亿元、占全省47.4%

县域强则省域强。经济强省大都强县如林,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全国首个GDP5000亿元的县级市江苏昆山、“小家电之都”浙江慈溪、“中国鞋都”福建晋江等超级强县(市),更是以特色鲜明、实力超群的产业集群闻名于世。

与经济强省相比,安徽的县域经济总量不大、能级不高、特色不鲜明。产业兴则县域兴。找准县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才能壮大县域经济,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拓宽空间、增添动能。

主动“搭车”,与中心城市共生共赢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举办期间,肥西县政府与汽车玻璃行业领军企业福耀集团就新的合作项目签约,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再落一子。

紧抓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机遇,肥西近年来大力招引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福耀玻璃之外,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的尊界超级工厂、全球最大的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商奥托立夫等纷纷落户,初步形成高端整车引领、核心零部件行业龙头汇聚、后端检测服务齐备的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

近水楼台先得月。肥西、肥东、长丰能够上榜赛迪“百强县”,最大凭借当然是合肥的强势崛起。合肥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强大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给都市圈内县域招引优质项目、集聚要素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对于地处中心城市都市圈内的县域来说,如何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充分发挥背靠大树的区位优势,借梯登高、搭车前行。

不只是合肥“老三县”,舒城县立足紧邻合肥的区位优势,紧扣联宝、京东方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市场需求,精准招商,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精密结构件产业高地。既属省域副中心芜湖市所辖,又处于合肥都市圈内的县级市无为,加强与比亚迪、奇瑞等龙头企业的合作,推动电线电缆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伸,当地10余家电缆企业切入汽车线束赛道,拓展了市场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同样处于中心城市都市圈内,也有一些县域在产业发展上相对沉寂,其产业布局与中心城市缺少衔接,互动较少、关联度不高,未能很好利用区位优势促进自身发展,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

“善用优势、‘搭车’都市圈,不能靠被动地坐享中心城市的产业溢出。”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院长洪功翔认为,县域要主动“上车”,认真分析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战略规划,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实际条件,找准切入点,主攻耦合点,实现共生共赢。

位于南京都市圈内的来安县,在谋求与中心城市的产业共生上可圈可点。来安主动围绕南京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做配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汊河片区,形成了集聚上百家企业、具有相当规模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南京在江北新区打造生物医药谷,来安利用汊河片区要素成本低的优势,与江北新区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区,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在江北新区,生产在汊河片区。

“我省与江苏、浙江接壤线绵长,多个县域位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辐射范围内,应当千方百计用好有利条件,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将都市圈发展的巨大势能转化为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强劲动能。”洪功翔表示。

用活资源,拓宽做长产业链条

怀宁县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雨水充足,光照适宜,是蓝莓天然适生地。当地利用自然条件,打造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蓝莓及关联产业年产值突破85亿元,挑起县域经济的大梁。

凤阳县充分利用特有的石英砂资源,从普通玻璃到光伏玻璃制造再到光伏组件,形成了一条硅基产业链,光伏玻璃年产能接近全国1/42024年集群产值超300亿元。

从怀宁和凤阳的实践看,立足资源优势做文章,是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有效路径。在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安徽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徐亚平看来,这样的产业集群,根扎得深,不容易发生产业外迁,但事物都有两面性,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县域,可能存在资源产业周期性波动大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一业独大”的发展格局,陷入路径依赖。

明光凹凸棒基新材料产业以凹凸棒下游应用产品及绿色涂料产品为核心,上游延伸至矿产开采加工,下游延伸至化工、医药、新型建材、环保、航空航天等众多行业。截至2024年,明光市已集聚凹凸棒产业链企业108家,实现年税收4.81亿元。

由此不难看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要依托资源,但不能局限于资源。用好用活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是资源型县域经济摆脱路径依赖、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具体而言,要积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进军,以广度和深度将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同时,大力提升技术含量,增强应对周期性波动的能力。此外,还要创造新路径,挖掘内生动力,培育非资源型支柱产业,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相较于沪苏浙等先发地区,我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县域,在发展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提升空间。”在徐亚平看来,我省部分县域产业还停留在原材料供应和初级加工阶段,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尚未完全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步伐较慢。

“由于发展阶段、资源条件、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差异,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因地制宜。”徐亚平建议,我省相关县域应立足自身实际,精准发力,特别是要针对县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善于借助外力,通过招大引强,打造龙头、链主,加强技术对接、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推动资源产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赋能,拓宽做长产业链条,使资源优势更好地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精耕深耕,争做细分赛道领跑者

不出园区可造一架通航飞机,芜湖市湾沚区“十年磨一剑”,瞄准航空航天领域大院大所、龙头企业,通过招引整机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实现通航制造从“零基础”到全产业链的跨越,去年湾沚区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太湖县盯准“一张膜”,把功能膜材料确立为县域首位产业,招引100余家功能膜企业落户,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散到聚打造“中国膜都”,已发展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聚焦细分赛道或特定领域,做好“无中生有”文章,是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一条重要路径。一些产业的链条足够长、盘子足够大,蛋糕不只是给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所准备的。只要选准路子,普通县域也能有所作为。潜山市的刷业、太和县的发艺产业、界首市的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等,都是成功案例。

不过,县域在特定产业领域或细分赛道上发力,从无到有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难。省工信厅近期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我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品牌,但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影响力和辨识度还不强,缺乏像晋江鞋服、慈溪家电等能够在国内外叫得响、记得住、想得起的产业地标。在产业层次上,我省一些县域集群主导产品附加值不高,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

如何突围,做出“名堂”?需要在打造公共品牌和推动产业升级上聚焦发力。

比如潜山刷业,坚持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刷制品质量监督检测研发中心,与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7个省外研发“飞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潜山已培育形成涵盖民用刷到高端工业刷的“千个产品、万种型号”产品矩阵,环卫刷、工业刷、民用刷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0%70%30%,“中国刷业之都”的品牌在行业内叫响。

无论是打造品牌,还是以创新求升级,都需要坚持长期主义,持之以恒地努力。“集群培育必须立足特色、明确方向、久久为功。找准赛道是前提,精耕赛道是关键,深耕赛道是保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表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需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系统性、长周期、精细化支持政策,加大根企业、种子企业培育,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努力在细分市场做成赛道冠军。

 

原文阅读链接:

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04995.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9/24/node_03.html#c1106298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