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融媒体中心)近年来,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师资培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工作等融合、融贯、融通,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凝练出了“思想铸魂·宣讲传声·智慧赋能”三位一体全链条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推广、浸润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新模式,实现了社科普及由“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由“静态传播”到“动态浸润”的转型,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的普及格局,推动所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
思想铸魂:夯实理论传播基石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创作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丛书和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活动品牌的目标任务,精心谋篇布局,明晰思路规划,凝聚发展力量,挑选精兵强将,开展有组织的著作创编和活动创新工作。
精品化创作。近年来,学院着力发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的牵引作用,依托“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等一批省部级以上平台,坚持团队协作、精研细作,形成精品著作创编合力,推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研究》等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著作,承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通俗化普及读本撰写”“健全党的基层理论武装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等一批省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明确了以学理话语阐释政治话语、引领大众话语,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实效性的创研方向。
在地化创新。作为安徽省“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项目牵头单位和安徽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共建责任主体单位,学院立足本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需求,一方面,继续深耕有创新度、前沿性的学术研究,组织精干力量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普及化推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另一方面,聚焦安徽省“三地一区”战略定位,挖掘本省红色文化资源,着力形成有地域辨识度的特色研究成果。近年来,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红旗文稿》《安徽日报》《江淮》等重要党报党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百余篇理论文章,其中40余篇聚焦本省红色文化基因解码、徽州文化与淮河文化研究、安徽县域经济振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等省域特色主题,5篇获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并有近20篇资政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采用。
动态化创研。作为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和安徽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坚持发挥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加强与国内、省内重要科研院所及教育类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近年来主办、承办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高端论坛、安徽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14次,创设面向全校师生的专业讲座平台“龙马讲坛”,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29期,相关普及议题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等。同时,与合肥市教育局联合主办“安徽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通过定期举办思政教育创新论坛、共建实践基地、开发教学资源库等举措,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品牌,为全省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宣讲传声:构筑理论推广立体网络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懂、真信、真践的目标,统筹省、校、院三级资源,以师生宣讲为抓手构筑理论推广的立体网络,着力回答好“谁来讲”“讲什么”“如何讲”三个重大问题,不断增进广大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联动化运行。学院打破省校、校院、院院、师生之间的协作壁垒,坚持统筹推进、守正创新,构建“层层有队伍、级级有宣讲”的工作体系,着力打造“宣讲共同体”。与中共安徽省委讲师团牵头组建安徽省大学生宣讲团,与校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安徽大学大学生宣讲团,坚持以上率下示范讲、权威专家辅导讲、先进典型引领讲等多种形式,推选高水平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培训、统一备课,增强宣讲的准确性、科学性。充分发挥大学生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者、传播者、传承者的角色功效,用“青言青语”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迄今已开展宣讲千余次,覆盖师生3万余人。学院宣讲团代表曾与中央宣讲团成员进行面对面、互动式座谈宣讲,并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和安徽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骨干化引领。学院精心组织、培育了一批高端宣讲专家和基层宣讲骨干,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专家示范、骨干带头的“头雁效应”。目前共有中共安徽省委讲师团理论宣讲库宣讲专家4人、“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2人、“江淮文化名家”青年英才2人、安徽省社科名家“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和全省高校“党的二十大精神”巡讲团专家1人、省国资委理论宣讲团专家1人、安徽省基层宣讲先进个人1人。其中,李明教授连续3次入选省委宣讲团,在省纪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作辅导报告,并赴六安、滁州等地市宣讲;吴家华教授在省委宣传部委派下曾赴安庆、铜陵等地市作宣讲报告;王平教授受省交控集团、皖通公司等单位邀请作专题宣讲报告。迄今为止,学院宣讲专家承担高层次理论宣讲达40余场,基层理论宣讲400余场,青年教师骨干在全省“举旗帜•送理论”微宣讲竞赛中屡获佳绩。
分众化传播。学院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理论需求差异,发挥专业优势力量制定分类传播策略,以提升各类群体的理论知晓率和认同度为目标,以互补联动的传播梯队为依托,发挥全媒体和融媒体传播优势,实现理论普及的“精准触达”。推选专家参与校团委、校后勤保障处、校青年思想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青春会客厅”“青年科学家面对面晚餐会”等交流活动,围绕“时代精神与文化自信”“读书与青年成长”等主题与青年展开面对面交流;推选名师做客安徽省社科联举办的大型社科普及活动“安徽人文讲坛”,参与协办中国人民大学的品牌讲座“陕公大学堂”,在广大市民群众中产生良好反响。通过以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百姓生活,实现学术价值和普及效能的有机统一。
智慧赋能:优化理论浸润的创新生态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安徽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牵头单位的平台优势,以“提升亲和力、增强时代感”为抓手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工作,着力回应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坚持网上网下贯通、线上线下链接、现实虚拟融合,形成了以“智慧思政”为纲,以“智慧平台、智慧管理、智慧空间、智慧资源、智慧社区、智慧培训、智慧方法、智慧评价”为主体架构的智慧思政育人体系和智慧型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模式。
链条化驱动。学院借助智慧思政育人平台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各环节壁垒,以“生成-分发-互动-反馈”的闭环链条破解内容供给与受众需求的适配难题,着力构建全链条贯通普及体系,实现理论普及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的跃升。依托智慧思政资源库整合优质理论素材,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生成适配不同传播场景的内容框架,优化普及内容的理论深度与通俗表达;搭建多渠道智能分发系统,根据内容属性和受众特征匹配传播渠道;在各育人平台嵌入智能互动模块,搭建受众与普及者之间的对话机制;建立“四个统一”业务推进流程,以统一的网络平台、思政数据词典、思政云和业务指导标准,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业务流程优化整合,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一张网”抓统筹,“一盘棋”抓思政,实现教育、普及、管理、服务一体化。
矩阵化建构。近年来,学院着力突破传统单一线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传播模式的局限,构建以全媒体和融媒体为依托的多平台协同传播格局,打造“云端-校园-社会”三级传播矩阵,实现理论普及的全域覆盖。依托省级高校智慧思政平台打造“理论云课堂”,开发思政虚拟仿真体验教学模式;2018年以来连续六年作为主要理论顾问单位,全程参与策划和指导了安徽电视台大型理论节目“理响新时代”拍摄制作工作,节目团队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参与指导理论宣传系列视频《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我学我讲“二十大”》《真理的力量》等上线“学习强国”平台,总点击量达百万余次,有效破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在基层“高高在上”“水土不服”的难题。
共享化集成。学院以智慧技术为支撑构建“省级枢纽-校级节点-用户终端”的资源共享体系,构建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空间。智慧平台网聚5000余个思政“金课”名家资源,形成3000多个课程思政案例,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班级200多个,备课空间80多个,着力构建“云端思政大课堂”,通过创设名家名课、青年讲坛、思政直播等栏目和举办“英模·大师进思政课”“同上一堂‘党史’大课”“同备、同上、同评一堂课”等专题活动,开展300余场线上教学活动,受众2000万余人次,“云端”课堂访问量达1亿余人次,实现优质资源一体化共建共享。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思想铸魂、以宣讲传声、以智慧赋能,构建起了以“内容生产-多维传播-技术增效”为主体架构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链条,相关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涌现出一批高端宣讲专家和基层宣讲骨干,相关经验被多家省部级以上媒体报道,产生良好社会影响,成为省内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的示范样板。
来源:安徽省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