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融媒体中心)“安大简”是2015年初入藏安徽大学的一批战国早中期楚简,这批楚简共有编号1167个,保存状况总体良好,整简数量在900支左右。这批竹简的内容主要包括《诗经》、楚史、楚辞、孔子语录及占梦相面等。“安大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和“清华简”之后,出土先秦珍稀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近年来,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号召,不仅深入开展“安大简”的研究工作,发掘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还努力在普及上下功夫,宣传普及安大简研究新成果,助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安大简走进高校思政课堂
2024年9月22日上午,汉字中心徐在国教授为2024级硕、博士新生上了“开学第一课”。徐老师带领新同学参观了安大简特藏室,并介绍了安大简的整理与研究情况。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安大简让我们得以窥见先秦时期《诗经》最原始的模样,其中保存的大量异文对于我们理解诗旨本义有很大帮助。比如《诗经·召南·驺虞》中有“于嗟乎驺虞”一句,其中的“驺虞”,安大简《诗经》写的是“从乎”,“从”读为“纵”,是放生的意思。《驺虞》这首诗写的是打猎的时候,要放生幼兽,体现了尊重自然的思想。几千年前的安大简文字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安大简中也蕴含着自我革新、推陈出新的文化基因。《仲尼曰》中记载的“君子见善以思,见不善以戒”“见善如弗及,见不善如袭”,是孔子要求弟子对标君子为善的标准“三省吾身”,其实质是培养自我革新意识。只有实现自我革新才能打破思想的藩篱,推陈出新,守正创新。安大简上的文字如同一条精神纽带,它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安大简展览走进联合国
2025年4月14日,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城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以“字贯古今 画承千载——从战国竹简到当代书画”为主题,“安大简”作为此次展出的重要内容,第一次走出国门,亮相联合国总部。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为此次中文活动日开幕式精心设计布置了18张安大简展板和安大简《诗经》复制品。展板重点介绍安大简的整理过程、《诗经》《仲尼曰》的部分内容及已经出版的安大简研究成果。开幕式现场,战国竹简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欣赏,他们不仅对安大简文字的解读充满好奇,也对中国古人高超的书法艺术称赞不已。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李松先生也在现场参观了安大简的复制品。此外,安徽大学还为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准备了丰富别致的安大简文创纪念品,受到各国来宾的青睐。走进联合国的安大简,让世界触摸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厚度与温度。
安大简普及性读物受好评
如何让安大简能够被普通大众读懂?这是近年来安大简研究团队思考的问题。在举办讲座、展览,参与媒体专访、电视节等活动之外,团队还通过出版普及类读物的方式向公众介绍安大简研究新成果。
2024年12月出版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是一部基于《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普及著作,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释文部分分为“严格隶定”和“宽式释文”两种形式,注释部分简洁易懂,每首诗的释文与注释后,均附有对应的《毛诗》,方便读者对比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异同。图版部分收录了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的黑白原大图版,为书法和古文字研究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此书的出版,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战国竹简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早期《诗经》的形态,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安大简逐渐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目前安大简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随着后续整理报告的不断公布,这批竹简对古代经学史、思想史、楚史、文学史和语言文字、书法艺术等领域的影响将会不断上升,其社会影响力也将不断扩大。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将持续深入开展安大简与中华文明传承研究工作,做好安大简研究成果的普及宣传工作,讲好安大简故事。
来源:安徽省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