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普及优秀典型案例|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众考古时代纪实影像助力武王墩考古发掘记录与传播

发布时间:2025-09-15

本网讯(融媒体中心)淮南武王墩墓,这座位于淮南市三和镇徐洼村的大型楚国王级墓葬,自2020年启动抢救性发掘以来,便以其宏大的规模、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出土文物,成为考古界乃至社会公众瞩目的焦点。在这场跨越四年多的考古发掘历程中,纪实影像贯穿始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从记录发掘进程到辅助研究,从传播考古成果到留存文化记忆,多维度地推动了武王墩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广泛传播。

20205月开始启动发掘工作,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纪实影像团队联合安徽火象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纪实影像创作团队进驻现场,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南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开启了长达四年多的蹲守式跟踪拍摄,在国内考古发掘领域第一次以全天候、全流程、全阶段、全节点的形式,对武王墩墓发掘过程进行影像记录和传播效果分析。

记录发掘全程,留存原始档案

全方位跟踪拍摄

自工作启动以来,纪实影像创作团队通过纪录片、系列图片、融媒体短视频等纪实影像,以及武王墩传播数据分析报告,助力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用最真实、最前沿的影像,还原考古发掘的真实现场,为公众科普楚文化知识、推动公众考古事业的发展提供载体,为“考古中国·皖美安徽”做出贡献。

四年间,他们如同考古现场的“隐形记录者”,用镜头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关键节点与日常细节。从高耸的封土被一点点发掘,到21级台阶逐级展露真容,再到墓坑填土的清理、椁室的开启以及上万件文物的提取过程,都被完整收录在影像资料中。通过固定机位的长时间拍摄,完整呈现了发掘现场的整体布局与工作流程,让后人可以直观回溯考古工作者如何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有条不紊地推进发掘任务,为考古发掘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了视觉证据。

通过前沿影像技术记录关键细节特写

除全流程记录外,纪实影像还聚焦于关键细节的捕捉。面对出土文物上的细微纹饰、椁室盖板上的墨书文字等易被忽视或难以用文字精准描述的信息,4K超高清摄像设备与微距摄影技术大显身手。例如,在提取文物时,利用特写镜头记录下文物的原始位置、姿态以及与周边遗迹的关系,这些细节对于后期分析墓葬的埋葬制度、器物组合关系至关重要。对于椁室盖板上历经数千年、大部分墨迹已无法肉眼识别的近千字墨书文字,借助红外线成像技术,通过专用相机记录下扩大色彩对比度的图像,为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料。

超越单一的“器物追求”,记录今人与古人的“对话”

传统的考古影像,往往重视器物,而忽略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存在,造成了考古工作的“神秘感”。在武王墩发掘现场,多机位全流程的拍摄,为留存现场工作人员的影像资料提供了条件。比如,现场工作人员通过水下摄像机发现青铜鼎的时候的释怀,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清洗青铜鼎后首次发现关于墓主人信息的铭文时的兴奋等等。有纪实影像的介入,让考古影像不再是单纯的器物追求,而是演变为一种对“人”的追求,对“关系”的探索。这种探索涉及“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涉及“今人”对现场环境的处理,涉及“今人”之间围绕文物发掘与保护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思考,毕竟这是第一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的王陵墓葬发掘,对工作人员而言有各种“第一”需要突破。在以往,前场的信息是不为外界所知的,而如今因为纪实影像的介入而得以祛魅,这或许是大众考古时代到来的一个标识。

关于“影像的影像”,让大众了解新时代“考古发掘”

在武王墩墓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融合应用多种数字化采集技术,其中纪实影像资料是构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的重要基础。通过激光扫描仪、手持全景激光扫描仪、航拍无人机、全景相机、单反相机等设备,在发掘前和发掘过程中对遗址全场景进行精细扫描,生成正射影像并导入考古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这些影像数据经过处理后,能够构建起墓葬封土、填土及木椁各层的三维数字模型,研究者可以通过模型从任意角度观察遗迹结构,测量尺寸、分析空间关系,突破了传统二维图纸和实地观察的局限性。比如利用三维模型可以清晰呈现九室棺椁的复杂布局,模拟文物在墓葬中的原始摆放位置,为研究墓葬的空间规划和礼仪制度提供支撑。每件出土文物都被赋予独一无二的二维码,而纪实影像在记录文物出土位置的同时,也为文物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直观素材。通过扫描二维码,不仅能了解文物所在位置、整理工作流程进度等,还能关联到文物出土时的影像资料,保障了出土文物信息的完整性。在文物表面元素分析方面,借助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漆器纹饰和图案信息进行精准提取,该设备在考古现场的首次应用,配合纪实影像记录下的扫描过程与分析结果,能够高精度提取文物表面的元素信息。例如,对武王墩墓出土的编钟立架进行扫描后,通过影像与分析数据相结合,发现兽面纹主体及各部位的元素构成,为研究文物制作工艺、材质来源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纪实影像是关于这些考古影像的影像,纪实影像团队通过纪实影像将这些科技狠活展现给公众,一方面,给公众祛魅,了解“神秘的考古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公众“释疑”,让公众了解考古现场是如何对千年文物和遗迹开展科学发掘与保护工作。

创新传播形式,推动公众考古

短视频打造“追剧式考古”体验

《武王墩考古日记》系列短视频以创新的“追剧式考古”模式,成功将枯燥的考古工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通过历时四年的全程跟踪拍摄,留存了超过90集的珍贵素材,央视前主播长啸以亲和力十足的叙事风格和严谨的专业解读,作为主讲人带领公众沉浸式体验考古现场。每日更新的短视频形式,如同打开一个个“考古盲盒”,让观众实时了解发掘进展,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考古的兴趣与参与感。该系列短视频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达2744万,成为现象级文化传播案例,让考古从学术圈走向大众,让更多人感受到考古的魅力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纪录片深度解读

除短视频外,以武王墩考古为主题的纪录片将对四年多的发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呈现,以更完整、全面的叙事,为公众讲述武王墩背后的历史故事、考古发现的学术价值以及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通过发掘项目领队详细讲解、权威专家解读、沉浸式探访等形式,在节目中专门聚焦武王墩墓,让观众在屏幕前就能深入了解武王墩考古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扩大武王墩考古成果在大众层面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

结语

纪实影像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本质是通过“视觉化”技术延伸人类对历史现场的观察、记录与解读能力。从田野发掘的“即时存档”到研究中的“数据转化”,再到公众传播的“叙事桥梁”,其场景不断拓展,推动考古学从“小众研究”走向“立体的文化实践”。

在武王墩考古发掘这一浩大工程中,纪实影像作为重要的记录手段、研究辅助工具以及文化传播载体,全方位地参与考古工作的各个环节。它不仅为武王墩墓的发掘过程留下了不可复刻的原始档案,助力考古学家深入探索战国晚期楚国的礼仪制度、手工业水平和文化成就,更通过创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考古与公众之间的隔阂,让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纪实影像在未来考古工作中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文明的探索与传承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安徽省社科联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