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普及优秀典型案例|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参与安徽监狱罪犯改造“徽文化”品牌创建

发布时间:2025-09-15

一、案例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徽州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在教化育人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国内专门从事徽州文化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期致力于徽州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与传承推广工作,不断探索将徽州文化的优秀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43月,安徽省监狱管理局党委正式启动安徽监狱罪犯改造“徽文化”品牌创建工作,旨在吸纳徽州文化的积极元素融入教育改造实践。鉴于中心在徽州文化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专业优势,安徽省监狱管理局与中心展开合作,共同将徽州文化的精髓转化为教育改造的有效资源,助力提升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这是发挥徽州文化社会教化功能的创新尝试,也是高校服务社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因此积极响应并推动了合作的达成。

二、合作开展

20241115日,中心与安徽省监狱管理局在省女子监狱举办合作共建仪式。旨在为徽州文化的传承应用开辟新领域,创新徽州文化现代传播新途径,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模式。仪式上,安徽大学副校长汪海燕与安徽省监狱管理局局长胡来龙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安徽省监狱管理局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双方在徽州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方平与省监狱管理局政委梁国强共同为“徽文化研学基地”揭牌,该基地的成立为徽州文化走进狱园、服务改造提供了实体平台;省女子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刘颖与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孙增明共同为“皖风”品牌揭牌,这一品牌的诞生凝聚了中心在徽州文化元素提炼与品牌内涵塑造上的智慧。

活动现场展示了全省监狱罪犯非遗手工作品,举行了罪犯徽州文化特色剧目汇报演出,中心师生开展了罪犯徽州文化知识宣讲。

基于中心的智力优势和省监狱管理局的现实需要,省监狱管理局与中心合作设计确定了全省监狱罪犯改造“皖风”品牌和标识,并在全省监狱统一挂牌;制定印发了工作方案和指导意见,在全省监狱开展非遗进狱园工作;中心负责编撰《徽文化与罪犯改造》理论研究书籍和《罪犯徽文化教育读本》。同时,还编制了富有徽州文化特色的经典文艺节目,建立了具有监狱特色的“六尺巷矛盾调处工作室”等。

此次合作得到了法治日报、央广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这既是对合作模式创新的肯定,也是对中心将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的认可。

三、具体措施

作为徽州文化研究的专业机构,中心积极融入“徽文化”品牌创建的各项具体措施,为其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与专业指导,推动“五位一体”教育改造文化新格局的构建:

(一)徽州文化宣讲助力监狱文化建设

中心与安徽省监狱管理局开展徽州文化宣讲合作,中心副主任张小坡研究员数次受邀参加省监狱管理局及其下属机构主办的徽州文化宣讲活动,先后在安徽省淝河监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庐州女子监狱)、安徽省女子监狱进行徽州文化宣讲活动,20254月,在合肥监狱录播室向全省监狱系统宣讲徽州文化。

中心研究人员与在校研究生向安徽省监狱管教人员及服刑人员提供了徽州文化的推介和宣传,为徽州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路径,也为安徽省监狱系统的“徽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极大的智力和文化支撑。

(二)助力打造监区特色视觉文化

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中心发挥学术优势,为示范创建单位提供徽州文化内涵解读、地域文化特色挖掘等智力支持,协助其结合自身实际,突出“一监狱一主题、一监区一特色”,科学规划优质文化环境。推荐了相关研究成果和案例,供监狱系统与高校、社会专业机构合作参考。

在徽州文化品位空间设计上,中心总结提炼了徽州文化中适合监狱教育改造的核心理念与思想,为“徽风皖韵”式的文化墙、文化长廊、功能室等文化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具体的文化符号与主题建议,确保每一处空间都能发挥其教育启迪功能,体现徽州文化的育人价值。

(三)赋能构建精准的行为文化

中心对“正心修德、明理诚信、至仁向善、知行合一”等徽州文化思想理念进行深入阐释,为监狱系统将其融入罪犯日常队列训练口令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尊崇法律、恪守道德、洗心革面、早日回归”的口令更具文化感召力,帮助罪犯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徽州文化思想精髓。

针对“正心”静思室和“正心”训导班的设立,中心从徽学典籍中梳理出关于修身自省、改过迁善的思想资源,为其流程设计与教育内容安排提供了文化支撑,强化对“问题罪犯”“难改罪犯”及重大违纪、重点危险罪犯的教育转化效果。

目前中心与监狱管理局相关人员合作编纂的《皖风集-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罪犯教育读本》已经完成初稿的撰写工作。

(四)参与塑造典雅的标识文化

在特色地标建筑的制作方面,中心为示范创建单位提供了徽派建筑风格、徽州文化标志性符号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协助其在文化广场、罪犯教学楼等地打造具有深厚徽州文化底蕴的地标建筑。

在标识标牌设计上,中心为监狱管理局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徽文化视觉元素,为全省监狱统一徽州文化名称和logo,以及各单位设计子品牌标识和标牌提供了专业建议,确保标识系统既统一规范,又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徽文化”品牌创建的标准化、体系化和规范化水平。

(五)指导构建灵动的监区文化

中心协助监狱系统筛选并引进了剪纸、龙灯、面塑、盆景等具有安徽特色的非遗项目,推荐非遗传承人与监狱对接,并提供项目传承与教学的指导方案。

在传承徽派技能方面,中心梳理了徽派版画、徽菜技艺、徽派建筑设计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技能项目,论证其在罪犯技能培训中的可行性与价值,并协助联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培训提供支持,帮助罪犯掌握一技之长。

同时,中心积极参与师资培训工作,为省局统一组织的培训及各单位举办的专题培训班提供课程设计和师资支持,提升基层一线教育民警的徽州文化素养,为“徽文化”品牌创建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四、案例意义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与安徽省监狱管理局合作开展的安徽监狱罪犯改造“徽文化”品牌创建工作,是中心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理念,将徽学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这一合作拓展了徽州文化的应用领域,使徽文化从书斋走向社会实践,为徽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课题,促进了徽州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通过将徽州文化积极元素融入罪犯教育改造,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强大生命力和教化功能。

从社会服务角度看,这一案例彰显了高校智库在服务地方发展、参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通过提供智力支持、学术支撑和专业指导,助力监狱系统创新教育改造方式,提升教育改造质量,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贡献了高校力量。

同时,这一合作模式为其他地区和领域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化与安徽省监狱管理局的合作,不断探索徽州文化服务社会的新路径、新模式。

来源:安徽省社科联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