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普及优秀典型案例|安徽大学安徽传统民歌传承基地:民歌传承与普及的典范实践与创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9-01

本网讯(融媒体中心)作为安徽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安徽大学安徽传统民歌传承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依托高校学术资源与地域文化优势,以“守正创新、传承普及”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覆盖民歌采集创编、教育普及、社会服务与数字化传播的全链条民歌科学普及体系。多年来,基地通过系统性资源整合、创新性教育实践、多元化社会服务及前沿性媒体传播,不仅成为安徽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平台,更在全省非遗保护领域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安大模式”。

一、民歌资源保护:从田野调查到基因库的系统性整合

基地以“抢救性记录”为首要任务,组织团队开展深度田野调查,先后赴六安、五河、当涂、巢湖等地,采访欧家玲、李家莲等非遗民歌传承人和民间歌手200余人,通过高清录音、4K录像、口述史访谈等方式,完整采集原始民歌的曲调、歌词、演唱技法及文化语境,累计采集各地传统民歌《四绣红绣鞋》《船工号子》《吓老鹰》等730余首,访谈录音和录像时长达三百多小时,整理乐谱、手稿等实物资料百余件,建立涵盖语音、乐谱、影像的多模态“民歌基因库”,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更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民歌资源的永久保存与开放共享,为后续改编、教学及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多次深入国家级非遗“五河民歌”的发源地小溪镇,在记录老艺人演唱经典民歌《摘石榴》时,发现该民歌面临失传危机,于是启发、指导当地文化站复排,并采用多轨录音技术保存其独特的润腔技法,为后续的地方传统民歌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原始素材。

基地以教育普及为核心,将民歌资源转化为系统教学资源。从“基因库”里筛选出适合教学的曲目改编及编配伴奏,形成教学资料,囊括《小小水车八尺长》《眼望乖姐靠门庭》等数十首民歌,编撰《安徽民歌视唱》《安徽民歌声乐教材》等校本教材6部,系统梳理民歌历史脉络、音乐特征及文化内涵,构建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教学的完整知识体系。

二、学校传承创新:从课堂到舞台的多样性普及

营造校园氛围,实现民歌全方位普及。开设《安徽民歌演唱与研究》《安徽民歌赏析与表演》等十余门的线上线下民歌课程,为数万名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巢湖民歌》《五河民歌》等十多部教学视频资料,能直观地了解和学习安徽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学校建立了3处校外民歌教学基地,其中黄山徽州区基地被评为省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同时校内开设民歌工作坊、演唱技法实训等实践课程,聘请薛胜友、王凤琴、雷金花等12位非遗民歌传承人担任指导教师。

将民歌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通过民歌中的红色文化、家国情怀等丰富内涵,开展“唱支民歌给党听”“民歌中的党史”等特色活动。成立学生“徽音歌社”,开展民歌调研、艺术实践、演唱比赛等活动,社团成员还通过外联等途径,将安徽民歌传播到各兄弟院校,帮助其提升民歌鉴赏能力和演唱技巧,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青年传承力量。艺术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将AI技术与传统民歌结合,创作出兼具科技感与民族特色的徽州民歌《阿等月亮上山顶》视频。

开展舞台艺术实践,打造高规格民歌品牌活动,连续多年举办了28场“唱响安徽民歌”专场音乐会,邀请余述凡、王凤琴、陈月兰等国家级非遗民歌传承人与青年学生同台演出,普及传统民歌知识,壮大民歌后备力量。

基地以“问题导向”为驱动,拓展民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近年来成功申报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其中包括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科学普及项目2项,形成一批具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出版著作《徽音传天下——安徽民歌研究与歌曲编配艺术》,发表《皖西红色民歌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播路径》等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构建了安徽民歌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在校内外主办、主讲民歌学术讲座五十余场,其中活动得到《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报道。

三、社会服务拓展:从社区到景区的浸润式普及

基地实施“民歌进社区、进景区”工程,通过参与合肥、黄山、当涂、宁国等地的广场演出、文化节、公益演出等活动,将民歌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选送巢湖民歌节目参加合肥市芙蓉社区春晚。组织师生“文化三下乡”,指导长丰县马郢村、金寨县、当涂县等地居民学习安徽民歌,营造“手拉手学民歌”的文化氛围。与黄山、宁国、六安等景区合作,打造“民歌+旅游”沉浸式体验项目,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推动了文化交流与创新发展,提升了安徽民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2023年参与宁国云梯乡畲族民俗“三月三”节庆活动,20244月又联合举办“三月三畲族非遗进省城”系列活动,受到人民网、央广网、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20256月赴皖西革命老区金寨、霍山等地开展公益活动,得到中国文艺志愿者网站的报道。

每年组织师生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赴黄山、当涂、宁国等十个县区,在社区、景区举办了16场“徽音传天下”民歌音乐会。师生们利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文化反哺”的闭环。实践团队连续多年荣获“安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指导教师荣获“安徽省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

基地通过参与社会各界活动积极推进传统民歌的创新发展,利用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宣传安徽传统民歌。20241123日,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虞宝桃和滁州市委副书记金力为安徽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播中心——滁州基地揭牌,标志着安徽大学安徽传统民歌传承基地辐射体系进一步完善,助力地方文化繁荣发展。基地教师还先后受邀在安徽省图书馆、国元文化艺术大讲堂举办《唱响安徽“非遗”民歌》《安徽民歌艺术欣赏》等公益讲座,有效加强了安徽传统民歌的社会性推广。

四、数字化传播创新:从专辑到直播的多元化媒体传播

基地通过构建多元化媒体矩阵,打造民歌传播品牌。民歌专辑《唱响安徽民歌》《徽音传天下——安徽非遗民歌专辑》先后由安徽新华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出版;创建“徽音传天下”公众平台,发布民歌原创短视频;参与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媒体的民歌节目制作,通过主流媒体平台触达全球听众,使传统民歌成为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2023517日,学校联合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举办“徽音传天下”大型安徽非遗民歌音乐会,安徽日报、安徽大学视频号现场直播,人民政协报、中国新闻网、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专访、报道、转载,社会反响强烈。20256月,“徽音传天下”2025年安徽省高校民歌大赛在安徽大学成功举办,17所高校共500多名大学生参加了比赛,大赛通过公众平台累计播放量超2万次,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形成热点传播效应,推动民歌教育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

十年耕耘,安徽大学安徽传统民歌传承基地以学术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了传统民歌传承的“安大篇章”。从田野采风到校园课堂,从科研论文到媒体传播,将学术与大众互通,通过科研反哺教育,以教育推动普及。这一创新模式让传统民歌焕发新生,以系统化实践为文化普及提供了新范式。

来源:安徽省社科联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