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创新之问”:安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

发布时间:2025-09-13

本网讯(融媒体中心)安徽省委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七个方面,提出47个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47个“创新之问”都是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安徽大学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积极响应,结合学科前沿与地方实践,从高能级平台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多维度,发出强劲的“安大声音”。他们以扎实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破解创新难题、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路径与对策。本栏目将集中展示安徽大学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在回应“创新之问”中的学术洞察与政策建言,体现安大人在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中的使命担当与探索之力。

原文如下:

高能级平台如何激发创新“裂变”

合肥高新区的云飞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量子”的显著标识。这条路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涵盖量子计算、通信和测量三大领域,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量子产业生态圈,因此它便有了人们更为熟知的名字——“量子大道”。

合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科教资源丰富,战略科技力量厚实。当前,区域竞争激烈,安徽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如何让静态的科教资源优势动起来、活起来,推动高能级平台更好激发创新“裂变”,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如何实现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

当前,科技创新集聚化、融合化、协同化发展趋势愈发显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需要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支撑。

合肥滨湖科学城,集聚着一大批压箱底的战略科技力量。我省紧紧扭住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这个“策源地”建设的载体、“打头阵”的抓手,全力服务保障在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攻坚突破,一个个重大成果,一批批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不断涌现。

日前,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舶“氨晖号”在巢湖水域首航成功,标志着氨燃料在船舶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丰硕成果的“代表作”。

合肥国家实验室,是代表国家量子科技最高水平的战略力量,也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基石,正以国家紧迫的战略需求为导向,专注于量子信息领域的重大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从“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等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到支持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等本土培育的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合肥滨湖科学城聚力打造全球一流的量子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领先的量子产业集聚中心,持续激发战略科技力量发挥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

从诞生重大科技成果,到催生前沿领域的“现象级”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如何更好赋能产业发展,实现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

“关键是要发挥平台的‘催化’和‘牵引’作用。”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主任张贝尔认为,与沪苏浙先发地区相比,安徽在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前沿创新创业、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力,以创新平台聚合多元创新要素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以浙江为例,浙江在“杭州六小龙”成长中,形成了“需求导向+场景驱动+战时机制”的产学研用融合新模式。比如,西湖大学脑科学中心向强脑科技开放神经解码数据库,联合攻关信号降噪算法。

张贝尔建议,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支持平台与企业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载体,探索“企业研发总部建在平台上”的多主体协同创新,推动平台与企业合作从传统的松散型向紧密型、融合型转变,实现平台与产业、创新策源与创新主体的双向奔赴。

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及核心零部件制造”等7项低空经济领域项目路演发布,“清华猛狮陆空巡洋舰(陆空两栖飞车)”等4个优质成果转化项目现场签约……日前,在安徽“双创汇”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供需对接会暨安徽科技大市场月度交易会活动上,场景机会和场景能力面对面对接,科技成果和需求企业一对一洽谈,一批科技“高精尖”与产业“淘金团”成功“联姻”。

“科技创新,不是论文发表了、专利申请了就大功告成了,我们要努力把创新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科技成果转化处处长袁程认为,要发挥合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让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近年来,合肥滨湖科学城聚焦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合肥先进光源(HALF)等大科学装置以及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大科学装置衍生科技成果的发现、挖掘、策划、转化,累计挖掘梳理大科学装置衍生成果并推动设立企业50余家。

相较先发地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晴雨表”,根据《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上海向苏、浙、皖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744.32亿元,占长三角之间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达到35.58%;相比之下,我省向沪、苏、浙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一般要经历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和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从评估市场潜力到最终产品落地,每个环节都要有充分的资源保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栈式、全链条服务,有效破解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各阶段难题。”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

如今,以安徽创新馆为集中推广展示先进成果的“前店”,以省市县三级分市场和产业化基地为“后坊”,这种“前店后坊”创新模式贯通了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需求挖掘、中试验证、企业孵化、落地生产无缝衔接。依托安徽创新馆,合肥滨湖科学城积极打造全国首创的展示交易转化一体化运营模式,组建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公司,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覆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场。

作为新兴职业,技术经纪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建议:“对标国内外一流标准,借鉴国际知名机构经验,需要大力培养技术转移转化经纪人,着力打造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从而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如何实现创新要素从“物理聚合”到“化学反应”?

合肥科学岛上,“人造太阳”的探索持续突破;安徽科技大市场内,一系列创新服务助力科创成果落地生“金”;骆岗公园里,无人机“空投”外卖等一批“超级场景”融入市民生活,也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合肥滨湖科学城坐拥优质科教资源,在高能级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已有不少探索,但静态的科教资源要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最终离不开创新生态的系统性支撑。

走进合肥国盾量子展厅,一块蓝光大屏呈现的合肥“数字地图”上,动态光纤勾勒出全球最大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合肥量子城域网。“没有本地逐步完善的创新生态,就没有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加速度’。”国盾量子副总裁唐世彪的感慨,道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国盾量子携手合肥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大等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推出世界首款1U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全球首个小型化量子卫星地面站,成为全球量子通信领域的“领跑者”。

这样的协同效应,并非偶然。为了让创新要素“串珠成链”,合肥滨湖科学城不断探索:依托安徽创新馆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拧成多方联动合力;举办“科里科气·科创荟”路演,搭建概念验证与中试熟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衍生企业落地生根。一系列举措,为创新生态搭建基础框架。

框架之下,“成长烦恼”也随之显现。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来看,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创新要素虽然初步实现“物理聚合”,却未形成深度联动的“化学反应”,同时,部分支持政策侧重短期“输血”,缺乏与产业发展周期适配的长效设计。

对此,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齐美东建议,我省要进一步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深入优化以政务环境为核心的营商环境,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政策与市场协同体系,推动创新生态从“搭框架”阶段向“强功能”阶段升级,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像活水般顺畅流动,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自然生长、生生不息。

 

 

创新链产业链如何“相望又相见”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科技创新是“本”和“源”,产业创新是“船”和“桥”,发展新质生产力,二者缺一不可。

我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力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着力畅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往往也是“最难一公里”,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创新链产业链仍存在“相望难相见”现象。正如采访调研中相关方面谈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应当像接力跑,顺利“交接棒”是促进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但这个“交接棒”环节,恰恰是对融通聚合各类创新要素体系化能力的现实考验。

贯通产学研:

“双盲困境”如何打破

“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长期存在观念与目标的差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刘志迎教授认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和产业供需错位的所谓“双盲困境”,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一大突出堵点。

高校科研院所追求成果的学术价值,注重学术前沿性,往往缺乏商业落地的适配性,同时,高校科研院所直接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持续进行探索,一时也难产生立竿见影效果。企业则更关注市场需求、产品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需要“接地气”的技术,而这些往往难以在科研体系中直接、快速、精准获取。这种一直存在的科研产业“两张皮”问题,是造成科研产业“双盲困境”、相望难相见的直接成因。

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成为我省破题的关键。

日前,围绕高端存储芯片的先进封装技术,安徽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与合肥沛顿存储科技有限公司展开了合作。

“此次合作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项目是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进行,采用‘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方式,将研究生的培养从高校的科研实验室,拓展到集成电路研究院的中试线和企业的产线,培养的学生实践性更强,更与产业的实际需求匹配。”安徽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副院长曾玮说。

安徽高等研究院的建设,正是我省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的生动实践之一。

区别于一般的研究院所,安徽高等研究院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新模式,注重在科技创新的实践和实战中培养人才。目前,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产业所需人才,已招收首批735名工程硕博士。

“‘政产学研金服用’有7个维度,核心还是产研融合。目前,我省以‘产研’融合为主轴,深入实施产学研、产研用、产研金、产研服融合等行动,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互动起来,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介绍。

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机制,我省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4年,我省省属高校新增本专科专业点331个,其中新增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点272个,占新增数量82.2%;培养了超740名“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聚焦硬科技企业孵化和未来产业培育,我省谋划建设了一批顶尖孵化器。目前,全省已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19个,其中国家级67个。此外,通过加快安徽科技大市场及其面向各地的分市场建设,正在形成覆盖全省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在刘志迎看来,相较沪苏浙等先发地区,我省产学研对接融合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技术需求侧看,经济体量决定了我省产业和企业规模偏小,引领创新的龙头企业偏少;从技术供给端看,一些高校院所受制于体制和考核机制等因素,许多创新还是立足于学术研究,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仍待进一步加强。

“要从科研供给、产业需求、考核机制多侧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耦合。”刘志迎建议,供给侧重点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夯实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是新兴产业成长和未来产业培育至关重要策源力量,需要有长期主义的定力。需求侧重点引导大学和科研院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产业发展需要,搭建各类泛在、通用、便捷的技术对接、撮合交易平台,推动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选题和科技攻关活动,联合科研界和产业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他还建议,在体制机制上优化考核制度设计,根据学科领域不同采取差异化的考核方式,比如工科,应着力于工程技术,以解决产业中的实际问题为考核指标。

赋权赋能:

成果转化热情如何激发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魏宇学说,自己有一段时间非常“纠结”。

手握具有市场前景的成果,却对要不要自己去做成果转化很是犹疑:学校支持吗?失败了怎么办?这些一度让他不敢转化手头的成果。

“不想转、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曾让不少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望而却步。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让沉睡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省开启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这项改革采取“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把试点单位的所有权让渡给科研团队,科研团队获得所有权后自主决策成立企业。

正是这项改革,让魏宇学决定行动起来。

2023年,魏宇学、孙松科研团队向所在学校申请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相关成果按照评估价格增资入股合肥垒行科技有限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已为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设备与技术服务,产品应用于催化剂、导热材料和热管理材料等领域。

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成效是显著的。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累计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599项,成果估值约7.21亿元,成立或入股企业114家。

数字的背后,是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释放,也是科研成果价值的加速兑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热情,消除了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顾虑。”魏宇学感慨。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如何让科研人员少操心、少走弯路,完善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条“荆棘之路”。在省院士专家联合会副会长刘志峰教授看来,近年来,我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激发了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取得了积极效果。但相较于先发地区,在建设各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上,仍需进一步提升。

刘志峰建议,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完善的成果转化服务,帮助他们畅通堵点、降低门槛。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给敢闯敢试的科研人员更有力的制度支持,让他们敢于试错,激发创新创业的动能与热情。

生态建构:

“独角兽”的丛林如何育成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些尖端科技的研发逐渐从过往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主。比如,全球部分科技巨头企业在超导线路、拓扑路线的量子计算芯片研发等方面,持续取得重要突破。

从创新链到产业链,正在经历一个向企业为主的“转身”过程,其趋势性和规律性值得高度关注。我省作为有着诸多大院、大所等战略科技力量的省份,如何顺应这一变局,更加突出地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82日,江淮汽车携手华为打造的尊界S800上市67天,订车量突破1万台。

同一时间,位于肥西县的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内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高速运转,这里装备了超过1800台智能机器人,实现连接、喷漆、涂胶等关键工序全自动化。

机械臂挥舞间,一辆尊界S800便组装完成。在AI视觉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加持下,毫米级精度的细微操控随处可见。

以尊界超级工厂为例,该工厂基于华为iDME工业数据模型驱动引擎与华为数据云底座,相当于在数字世界再造了一座工厂。在实体工厂运行的数据通过毫秒级数据采集频率,实现与数字“孪生”工厂的实时联动,可在虚拟环境下观察并实时监控和调用产品、工艺、设备等状态信息,出现异常时进行可视化、数据化的追溯。

如今,我省越来越多的企业深耕专业领域,在技术创新上练就了“独门绝技”,有力发挥了创新主体的作用。

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2024年全省80.4%的省科技攻坚项目、87.5%的项目资金、超80%的研发经费、超90%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都是由企业牵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我省统筹10.5亿元专项资金,加力支持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将在量子信息、深空探测等领域,布局实施不少于100项省科技创新攻坚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目前,我省企业创新主体的数量和质量优势还不够明显,缺乏类似沪苏浙的‘链主型’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创新。”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副主任余茂军认为,以长三角“独角兽”企业为例,安徽的“独角兽”企业为26家,为沪苏浙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科技创新为重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

对此,余茂军建议,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等建设一批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新型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建设创新联合体,推动“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梯次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支持大企业成为“链主”,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初创企业加速孵化,构建“乔木—灌木—苗木”创新企业梯队,形成梯次发展的良好生态。

 

原文阅读链接:

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9/08/node_03.html#c1103661

 

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9/12/node_07.html#c1104446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