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创新之问”:安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二)

发布时间:2025-09-16

本网讯(融媒体中心)安徽省委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七个方面,提出47个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47个“创新之问”都是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安徽大学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积极响应,结合学科前沿与地方实践,从高能级平台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多维度,发出强劲的“安大声音”。他们以扎实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破解创新难题、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路径与对策。本栏目将集中展示安徽大学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在回应“创新之问”中的学术洞察与政策建言,体现安大人在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中的使命担当与探索之力。916日,《安徽日报》第6版“思想周刊 理论”栏目刊发我校经济学院徐亚平教授理论文章《以融合的理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原文如下:

以融合的理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经济学院  徐亚平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指出,以融合的理念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我们要优化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产业创新动能,催生更多科学新发明、技术新方向、产业新赛道,造就更多新质生产力的“金娃娃”。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夯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根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能够打破三者之间的壁垒,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首先,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安徽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制造业基础扎实等优势,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其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管理和薪酬制度,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立更加符合创新规律的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着力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畅、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等问题。最后,加快“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培育。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并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打破资源流动壁垒、释放生产要素活力,增强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的可持续性。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效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其一,重点培养壮大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一方面,鼓励科技领军企业主导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汇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合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围绕科技领军企业的自身发展需求,加大资金和人才等保障力度。其二,积极培育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的作用,强化“专精特新”培育力度。拓展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等多元化资金支持方式,以降低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和创新风险;引导和组织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领域攻关任务。其三,搭建科技领军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共享创新平台。加快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健全技术、数据等新兴科技要素流通机制,促进大中小企业及时共享资源、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合力。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拓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广度。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衔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孵化器”,更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重要“关口”。一要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提升市场化效率。探索技术作价直转直投机制和科技成果绿色直通车机制,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直转直投”无缝对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二要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成果收益激励共享模式,促进科技人员主动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实践。三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机制。建立符合科研活动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构建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测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贡献,着力强化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工具和模式,实现科技成果的精准化统计;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优化转化过程中的专业支持与市场对接能力。

构建创新平台与良好创新生态,丰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载体。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是提升系统化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一方面,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平台体系;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推广“科创飞地”模式,支持在长三角创新资源富集区建立研发平台,实现“外地研发、本地转化”。另一方面,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金融等各类要素的融合协同。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机制,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协同效应,提升全省产业链的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业投资体系,推动科技信贷体系建设,积极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构建“平台链—政策链—服务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有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集聚和优化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原文阅读链接:

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9/16/node_06.html#c1104869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