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融媒体中心)“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行方向。近日,教育部公示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以安徽大学孙长银教授为负责人的安徽大学自主无人系统技术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这支扎根江淮大地的教师队伍,始终以黄大年先生为榜样,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智”诚报国:从“0到1”开拓安徽人工智能教育新局面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了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尽早取得突破。彼时,安徽省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尚处于“追赶者”位置,出生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孙长银教授——这位东南大学智能控制领域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当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带着对家乡的深情扎根安徽大学,决心啃下“振兴安徽人工智能高等教育”这块硬骨头。
“要做就做能填补空白的事。”五年来,孙长银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影响力,引育国内外优秀人才100余人,亲手打造出“自主无人系统技术教师团队”,率领团队“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创下多个“安徽第一”:全省第一个无人系统领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全省第一个无人系统领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助力学校获批全国首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撑学校获批光电信息获取与防护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立德树人:让AI教育之光照亮更多学子
“讲台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从团队成立第一天起,这句话就刻在每个成员心里。团队负责人孙长银教授坚持每年为人工智能学院本科生讲授“专业第一课”,用自己的科研经历点燃学生对AI的热情;团队成员则扛起全链条育人重担,每年为本科生授课40余门、研究生授课10余门,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团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承担“未来技术学院”等20余项省部级教研项目,牵头建设“安徽省人工智能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支撑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门课程跻身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还斩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级奖项6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更是拿下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一个个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团队对“潜心育人”的执着。
2024年7月,面对安徽省属高校人工智能师资薄弱、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迫切的“堵点”,团队接下省教育厅的重托——打造全省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半年时间,必须拿出能落地的课程体系!”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地打磨,最终构建出“1+M+N”特色课程体系。如今,这门课程已覆盖全省30余所高校,超7成高校选课,选课学生突破22万人,访问量近1.2亿次,极大地带动了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发展,让AI教育的阳光照进了更多安徽学子的课堂。
敢“无人”先:在科研前沿勇闯“无人区”
团队始终聚焦自主无人系统技术这一前沿领域,恪守“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的准则,在实验室里、在项目现场留下了无数攻坚的身影。
近年来,团队扛起4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重任——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到科技部2035“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每一项都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他们在PNAS、Automatica、《中国科学》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4次摘得IEEE期刊最佳论文奖,2022年更发布国内首个统一编程框架下的强化学习开源算法库。
科研成果不止于纸上,更要能解民忧、助发展。疫情期间,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制的多种医疗服务机器人奔赴抗疫一线,有效减轻了医护人员负担,这项成果也拿下中国自动化学会科学进步一等奖。如今,团队已揽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10余项科研奖励。团队助力学校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跻身ESI全球前2‰,支撑学校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入选了安徽省首批“双一流”培育学科。这些突破,正是团队“敢为人先”的最佳注脚。
融合发展:让“实验室成果”变成“产业新动能”
“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要贴合安徽实际。”团队始终锚定安徽省产业需求,让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上。在铜陵,他们与海螺集团共建无人矿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持续输送无人驾驶方向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发展注入“智力活水”;在岳西,他们与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合作,建起“安徽无人驾驶航空产业研究院”,围绕无人机物流场景开展了长期的技术合作。
更让人振奋的是,团队的技术正实实在在转化为生产力。他们研发的国内首套超载超限实时动态检测系统,实现违法驾驶行为全面筛查,作价680万元入股企业后,已在皖浙赣等多省市广泛应用;无人系统强化学习控制技术作价500万元入股合肥企业,为安徽人形机器人战新产业添了“新引擎”。
据统计,团队已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累计主持横向课题超100项、经费超5000万元。在育人与产业的结合点上,他们也做足了文章。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40余项,创立安徽省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还积极开展AI科普和志愿服务,拿下安徽省科协“科普安徽”项目,让科技惠民的触角越伸越远。
追求卓越:聚才成峰照亮学科发展路
团队负责人孙长银教授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作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为己任,主持完成“自主无人系统协同控制理论及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以及“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强智能”科技部“2030-人工智能专项”首批重大项目,曾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杨嘉墀科技一等奖等,入选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并参与组织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动化学科“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团队的核心是人,尊重人才才能走得远。”在孙长银教授的带领下,团队30余位成员100%具有海外学习经历,20位教授、11位副教授与13位35岁以下博士组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队。团队自主培养了多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青年专家;9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余人次担任国内外高质量期刊副主编或编委。更难得的是,团队成立以来国家级人才不断涌现,为学校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高水平发展筑牢了“人才基石”。
面向未来,孙长银教授团队将继续弘扬黄大年精神,铸魂强师,立德树人,以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等教育国家战略,扎根江淮大地,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安大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