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融媒体中心)8月5日,《安徽日报》第6版“思想周刊 理论”栏目刊发我校哲学学院党委书记钱宝平理论文章《文化“三业”是助民富民乐民的民生产业》。文章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助民富民乐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原文如下:
文化“三业”是助民富民乐民的民生产业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为谁提供高质量文化供给?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旅行业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助民富民乐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对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的期待愈发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文化建设,把文化的力量视为民族生存和富强的重要基石,将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能力作为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强调“文化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启动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构建起浙江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特别指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产品的享有者和受益人。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中不断实现。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得以深入实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农家书屋、社区书房、文化驿站等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数字图书馆、“云端博物馆”等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之美……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生活。
加快实现“以文兴业”,助民传递民生温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一系列重要要求,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更多同新时代要求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处于供给“末梢”的广大基层和农村,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文化资源下沉落地的难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因地制宜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源源不断提供量多质优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推动城乡、区域之间公共文化均衡发展。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持续发力,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保护好、传下去,让烟火升腾留住人,让文脉赓续留住魂。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活力,既让其作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也让其成为文化活动的创作者、传播者,将其文化灵感创意融入文化兴业之中,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切实做到“以文惠民”,富民做强发展支撑。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等战略部署,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人文经济学意蕴,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赋能推动作用。世界经济发展与提升幸福进程出现融合趋势,愈能带给人们幸福的文化产业,将在未来愈有可能占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愈有可能在世界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把文化作为一种复合性创新要素融入经济活动,让传统产业结构因文化因子介入而焕发新机,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紧盯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挖掘其中助力文化创新创造的关键着力点,推动最新科技创新成果赋能文化作品创作,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打造“文化+”的产业业态,加快形成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推动各类文化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促进文化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始终秉持“以文润心”,乐民至“日用而不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等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人民的文化,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增加全社会精神文化财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打造文化、教育、科技、休闲等功能有机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优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布局,突出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不断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升级。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打造更多颜值高、内容多、服务新的“文化客厅”。
原文阅读链接:
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8/05/node_06.html#c1098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