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刊发我校张兴义教授、吕钊教授署名文章

发布时间:2025-07-23

本网讯(融媒体中心)722日,《安徽日报》第6版“思想周刊 理论”栏目刊发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兴义教授、吕钊教授理论文章《竞逐人工智能产业新蓝海》。文章指出,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区域,安徽坚持创新驱动,加快高地建设、夯实基础、优化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加快应用,形成多点开花、重点突破的良好局面,示范效应持续显现。

原文如下:

竞逐人工智能产业新蓝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区域,安徽坚持创新驱动,加快高地建设、夯实基础、优化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加快应用,形成多点开花、重点突破的良好局面,示范效应持续显现。

推进智能教育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教学融合创新高地。首创以“学科引领、产教融合、政府统筹”为特色的省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模式,构建“1+M+N”课程体系,重构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结构,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因材施教”创新方案入选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长三角人工智能十大示范场景”。成立了国内首个专注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有力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深化人工智能农业应用,构建现代农业智能化生态。聚焦农业装备与人工智能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率先设立全国首个省级平台——“农业智能知识服务平台安徽省研发与示范推广中心”。目前,我省已构建“天地一体”农业智能感知体系,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预测、土壤分析和产量评估,形成全国领先的农业智能决策机制。多个地区已建设农产品溯源与智能农机协同系统,实现农事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全面赋能农业现代化。

构建低空智能运营体系,打造空天地一体化调度平台。围绕低空经济与智慧物流,依托“空—地—网”一体化系统,打通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的联动通道,无人机物流、城市巡检等多场景应用加快落地。目前,我省已初步构建以通用航空为主体、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产业生态圈,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落地合肥,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同步在合肥设立,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强化前沿量子科技攻关,推动人工智能与量子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量子科技的融合,诞生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全国首个量子计算与数据医学研究院等重大成果,率先实现“从01”的原始创新。当前,我省加快迈向“从1N”的规模化应用阶段,围绕“DICT+量子”打造全场景能力体系,推动量子科技产品在政务、应急、工业、金融等领域应用落地。

加快深空智能技术集成,构筑空天科技创新策源平台。突破智能导航、环境感知、轨道规划等核心技术,构建覆盖探测、通信、决策等环节的空天信息能力体系,支撑我国深空任务。目前,一批标志性成果成功落地,首颗商业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海丝一号”成功发射并实现高质量成像;“巢湖一号”“合肥高新一号”及“天都一号”“天都二号”同步发射并完成关键技术验证,构建地月“鹊桥网络”。

拓展智慧医疗应用场景,打造人工智能健康服务体系。率先建设省立智慧医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被誉为“国内第一家真正的智慧医院”。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覆盖电子病历、智能影像、可穿戴设备等多源数据的区域医疗体系,加快构建中医药大数据与知识图谱,提升传统医学智能化水平。强化多元协同与系统集成,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虽然我省在“人工智能+”教育、农业、医疗、低空经济等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并形成多个典型应用示范场景,但整体仍处于起步跃升阶段,尚需在基础设施、原始创新、体制机制和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三要素协同体系,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夯实“新底座”。实现数据、算力、模型三要素协同发展,构建支撑通用智能演进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对塑造我省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依托产业大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数据共享枢纽和标注基地,破解数据共享难题,夯实数据基础。依托合肥、芜湖、宿州三大智算枢纽,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算力资源,建设测试基地和智算云平台,推动公共云算力普惠,提升算力适配能力。发挥我省基础大模型优势,构建“通用大模型筑基—行业大模型深耕—垂直场景模型创新”分层策略,打通模型研发与应用关键环节,推动数据、算力、模型高效协同,为产业发展夯实技术“新底座”。

二是构建创新攻关共同体,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面对创新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的挑战,亟需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创新攻关共同体,激发集成创新合力。以高校、大院大所为核心,强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同模式,构建“企业引领—科研支撑—高校赋能”的三元联动体系,打造任务导向型创新联合体。推动链主企业牵引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科研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提升资源整合效能,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的创新“新活力”。

三是构建现代治理保障体系,为人工智能发展注入“新机制”。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新要求,亟需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技术变革。我省需在安全可控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完善适配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法规与伦理监管,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协同发力。强化统筹协调,建立“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支持体系,出台专项资金政策,支持高校、企业共建创新攻关共同体,并在项目、人才等方面优先支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夯实产业发展的制度基础,激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动能。

四是推进“人工智能+”全场景赋能,构建人工智能产业融合“新生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是引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的战略必然。聚焦我省“6178”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在全行业、全区域的深度融合。加快赋能制造业,推动智能汽车、新能源、智能家电等产业智能化转型;推动融合应用空间布局,打造合肥都市圈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集聚区,培育长江(安徽)经济带“人工智能+制造”、皖北“人工智能+特色产业”、皖南“人工智能+文化旅游”等特色集群,全面构建产业融合“新生态”。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原文阅读链接:

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7/22/node_06.html#c1096391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