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征程映初心,先锋力量启新程。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时代背景下,安徽大学各级党组织始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涌现出一批信念坚定、担当有为的党员先锋。他们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投身管理服务前沿,他们在专业学习、科创竞赛中勤学笃行,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中书写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以先锋力量凝聚起推动“双一流”建设的磅礴动能。
为让“先锋力量”触手可感,安徽大学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推出“先锋访谈录”栏目!本栏目将聚焦安徽大学共产党员先锋,通过深入访谈,展现他们在教书育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躬身求知中的鲜活故事与精神风貌,挖掘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记录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赤诚与担当。先锋力量就在身边,一起聆听党建引领下的安大故事,感受“双一流”建设中的先锋脉搏。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党支部。
本网讯(安徽大学融媒体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党支部2021和2023年被评为“安徽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入选安徽大学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2年获批成立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党支部叶守东工作室,2023年入选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5年入选第三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支部现有正式党员41人,其中教师11人,研究生30人,叶守东教授担任支部书记。支部坚持将自身建设“小逻辑”融入学校事业发展“大格局”,不断深化“全融入 向天歌”品牌建设,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条“融合式”党建工作路径。
党建领航多维共建新路径
支部始终强化政治建设,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决议,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线上+线下”“自学+培训”“实践+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不断提高党员党性修养。一是录制《勇担使命 砥砺前行 支持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党建引领促整合 校企合作共育人》等系列微党课;二是精心策划主题党日活动,赴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等红色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筑牢思想根基;三是弘扬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何家庆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生科人”立地顶天、踏实奉献的精神,深刻领会“布衣教授”的初心,成立“何家庆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专业理想、科学精神等维度塑造学生使命感;四是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多名教师党员在学校年度师德师风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五是与校外党支部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与安徽细胞生物学会党委、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机关第一党支部、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外业第二党支部等5家单位深入交流学习心得,赴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板桥镇、安徽省图书馆等地联合举办全国联动“诺奖解读”、迎“七一”等活动,受到《今日头条》《淮南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
党建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
支部党员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论文选题和教学改革等工作中,构建“课程思政双螺旋”育人体系。一方面,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党员担任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负责人,并安排青年教师协同进行课程建设,通过集体备课、经验分享、课程教学交流等方式,明确课程建设内容和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每门专业课程中独特的思政元素,把“专业课程”作为价值与科学连接的“精神中介”,在专业教育中达到思政教育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的效果。目前,《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迁地保护》《来自人类近亲的深情告白: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入选安徽大学第二届本科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研究项目2个,发表课程思政教学论文3篇,课程思政教学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已获批省级重大、重点等教研项目10余项,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支部党员教师指导学生作品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3项、银奖1项、“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金奖1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个大创项目入围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进行交流展示。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多名党员师生荣获安徽大学“三全育人”先进个人、安徽大学“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安徽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安徽大学“师德标兵”、安徽大学李世雄奖、安徽大学感念师恩——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安徽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荣誉和称号。
党建驱动科研创新新突破
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一方面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以“老党员老教师带青年教师”形式,在课题申报、科学研究、指导学生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全方位指导;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赴校外机构进修,保障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与时俱进。5年来,支部党员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产学研到账经费位于全院前列,指导学生在Science Advances、Nano Today、Cell Report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以安徽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100余篇,指导安徽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安徽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各1篇,指导省级创新创业之星3名、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4人;荣获安徽省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与此同时,支部党员也相继成长为宝钢优秀教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优秀青年研究生导师等。3名党员教师晋升为教授、1名党员教师晋升为副教授,引进高层次人才3名。推动“生物与医药”进入安徽省高峰学科培育项目,助力“生物与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2个学科首次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党建融入社会服务大场景
党支部始终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工作着力点,不断探索志愿服务形式和载体,持续开发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发挥专业优势,面向校内同学组织多场学习经验交流会,负责养护学校“天鹅”,面向校外群众组织多场科普报告。邀请8位2020级生物科学专业优秀毕业生作“如何学、怎么选、怎样做,生科学长学姐来分享”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朋辈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邀请中科大教授、安徽省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史庆华为入学新生作《生命的种子》科普报告;支部党员主编出版的《细胞智慧》图书被评为“长三角优秀科普作品”,助力大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发挥人才优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解决政府和企业技术难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支部党员赴安徽省旌德县挂职,从体外诊断试剂的产业现状、产业链、产业业态、注册申报等方面在当地开展义务培训,推动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同时,支部党员成立志愿服务后援团,在动物救助、新物种发现、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已取得不错成效。支部党员曾在安徽大学公共微信平台发布《萌宠来啦!安大校园动物图鉴》;在合肥一小区楼顶救助了一只受伤的鸟界国宝——东方白鹳,受到了新安晚报、大皖新闻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在CCTV-4播放的《国家自然保护地》栏目介绍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贵野生动物“安徽麝”;在安徽卫视向大众介绍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鸟类海南虎斑鳽,被央视网、凤凰网广泛转载;值得一提的是,支部成员陆续报道了蛙类新种“大别山姬蛙”和壁虎属新种“大别山壁虎”,被《光明日报》专题报道;2024年首次在安徽大学校园内发现一个新物种“安大柄杯菌”,受到了安徽日报、央广网、中安在线等媒体的广泛报道转载,广大网友评价道:“学校的环境太厉害了”“真正的安大特产”。通过以上举措,最终形成“专业服务-媒体传播-品牌塑造”的良性循环。
生科支部以“全融入 向天歌”品牌为引领,将党建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有机融合,促进了党建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未来,支部将继续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育时代新人的征程中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