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融媒体中心)近日,我校商学院院长周泽将教授理论研究成果连续获中央级媒体刊发。7月1日,《中国财经报》第5版“思想广场”栏目刊发周泽将教授理论文章《构建数据资产化赋能新质生产力长效机制》。7月2日,《学习时报》第2版“市场经济”栏目又刊发其另一篇理论文章《稳预期才能更好提振消费信心》。两篇文章分别围绕数据资产化与新质生产力、消费预期与市场信心等前沿经济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展现了我校教师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学术担当。
原文如下:
构建数据资产化赋能新质生产力长效机制
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数据资产化正通过重塑生产要素配置体系,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化数据资产化改革,加快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数字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数据化资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四大路径
当前,数据资产化通过要素升级、效率提升、创新驱动以及产业协同四条路径,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向高效、智能、可持续方向跃迁。
一是数据资产化通过确权、定价、流通等环节,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参与市场配置的数据资产,推动生产要素从传统实体资源向数字资源扩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数据要素支撑。
二是数据资产化为企业提供数据分析与算法模型,助力其掌握商品库存、调整采购策略、优化生产决策,进而减少资源浪费和生产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效率基础。
三是数据资产化通过将用户浏览、购买、反馈等多源实时数据转化为清晰明确的需求洞察,助力企业精准定位研发方向、优化技术方案,并根据数据反馈调整技术参数,明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四是数据资产化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数据共享与流通渠道,助力跨行业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模式的规模化落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活力。
各地推进数据资产化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各地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协同发力,深入推进数据资产化创新实践,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与模式,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政府引导模式。各地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数据基础设施、培育数据交易市场等方式,引导和推动数据资产化进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基础支撑。据统计,2024年北京、上海等地区数据交易机构共上架产品逾1.6万个、数据交易(含备案交易)总额超220亿元,同比增长80%,有力推动数据价值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二是企业主导模式。企业作为数据资产化的重要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构建数据中台,将内部分散数据整合为标准化资产,实现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的价值转变,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例如,三一重工通过与阿里云跨行业合作搭建数据中台,整合了12个业务领域的200个系统、1.2万亿条数据,仅用半年时间便完成业内通常需要3至4年完成的工作量。三是金融赋能模式。各金融机构积极推动数据要素与金融市场深度融合,探索数据资产从入表到授信融资的全链条金融化路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资本活水。例如,神州数码通过推动数据资产入表,成功获得建设银行深圳分行3000万元授信融资;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与北京金融大数据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双方签订200万元数据资产贷款合同。
尽管各领域以数据资产化为牵引,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一是数据权属界定不清。当前法律体系中,对于各类数据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与收益权缺乏明确界定,尽管深圳等地区进行了“三权分置”等探索,但因上位法缺位导致数据确权难题尚未破解。二是数据交易市场不完善。目前,国内数据交易市场仍存在交易规则不统一、交易流程和定价机制混乱、数据交易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据统计,截至2024年8月,全国65家数据交易所中仅有9家公开披露具体产品交易情况,尚有大量场内交易未在平台公示,且各平台公示的场内交易信息难以匹配。三是技术与人才支撑不足。数据资产化需要先进技术与专业人才作为保障。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受限于技术瓶颈和复合型人才短缺的情况,企业往往难以实现数据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2024数字人才白皮书》指出,当前企业普遍面临数字人才短缺的问题,74%的企业表示存在数字人才缺口,其中44%的企业认为数字人才“非常紧缺”。
构建数据资产化赋能新质生产力长效机制的意见建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与要素配置方式深刻调整,中国正处于建设科技强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以数据资产化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应对外部挑战、重塑全球竞争话语权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为充分释放数据资产化对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效能,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进一步构建数据资产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长效机制:
首先,完善数据权属法律体系,破解要素流通困局。建立数据持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针对公共、企业及个人等主体分类制定数据权属规则。针对高频争议场景加快出台司法解释并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同步制定数据去标识化处理、合规评估等技术标准,为市场主体提供可预期的合规指引。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资产登记平台,配套实施基础数据、衍生数据、数据产品分类管理制度,缓解权属确认难、流转难、保护难等问题。
其次,完善数据交易市场生态,激活要素配置效能。统一数据交易规则,制定涵盖数据分类、交易流程、定价机制等国家标准,建立数据交易负面清单与配套政策。强化数据流通,依托隐私计算等技术构建安全流通环境,推动数据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深度融合,拓展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领域应用场景。强化监管与风险防控,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技术赋能相结合的立体监管体系,配套建立风险预警与动态处置机制,保障数据安全、高效配置。
最后,突破技术瓶颈、弥补人才缺口,夯实要素赋能基础。强化技术攻关,聚焦数据价值评估等关键核心领域,同步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构建复合型人才体系,推动高校设置交叉学科,强化多学科融合培养;完善数字人才评价机制,将数据资产化能力纳入职称评审与技能认定体系。优化人才流动与激励机制,出台数字人才专项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向数据要素领域集聚;支持企业探索建立数据人才股权激励等机制,为数据资产化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
〔作者系安徽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五链’融合驱动安徽科创营商环境改革研究”(AHSKZD2024D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文阅读链接:
http://114.118.9.73/epaper/index.html?guid=1939856561425874945
稳预期才能更好提振消费信心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凸显了稳预期在激发内需潜力、提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方面的重要性。
今年以来,“两新”政策加力扩围继续显效,一系列支持便民服务消费的举措,有力提振了居民消费、畅通了经济循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1%,表明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然而,受全球经济低迷和国际局势动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内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提振消费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预期转弱是居民不愿消费和不敢消费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从稳市场到稳消费预期的传导过程看,家庭债务率过高制约了居民消费意愿。2024年,住房、教育、医疗等家庭刚性支出占比超四成,而家庭负债率高达56.7%,加剧了居民对偿付能力的担忧,抬升了中长期收支压力预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从稳就业到稳收入的传导路径看,青年群体就业趋势不稳成为居民不敢消费的重要堵点。2023年6月全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超20%,叠加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对关联产业就业岗位的影响,使得部分企业用工规模趋紧,从而弱化了收入预期,导致最具消费潜力的青年群体不敢消费。
消费预期反映了居民对未来消费的信心,其可持续增长依赖于居民对收入增长、支出可控、信贷可得、场景优化和保障全面的稳定预期。因此,稳定消费预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提升居民就业和收入稳定性、缓解居民支出焦虑、创新消费金融供给、优化消费场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不可少。对此,需在政策层面建立起更具结构性与针对性的支撑机制,从如下五个方面进一步夯实稳定消费预期的制度根基与现实环境。
稳定就业收入预期,夯实消费信心基础。构建最低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将最低工资标准与物价指数、行业景气度等挂钩,实现工资及时调整,稳定劳动者的收入预期。针对青年群体设立就业缓冲基金,对长期稳定雇佣的企业实施阶梯式社保优惠,稳定岗位供给预期。试点终身技能账户制度,从业人员可通过培训积累积分兑换职业转型支持,增强收入增长路径的可预期性。建立零工经济保障机制,要求平台按比例计提专项保障金,用于新业态从业者的职业保险与技能提升,稳定零工群体的收入可预期性。
稳定生活支出预期,打破消费心理桎梏。推行公共服务供给白皮书制度,定期公布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进展,优化公共服务,稳定家庭生活支出预期。开发家庭财务规划数字平台,整合个税、社保、消费信贷等数据,为居民提供未来3——5年刚性支出的模拟测算服务,缓解居民支出焦虑预期。试点租购联动计划,允许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按比例转化为购房权益,将短期居住成本转化为长期资产积累。建立民生支出预警机制,当居民基本生活成本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定向消费支持,形成对成本风险的稳定调节预期。
稳定消费信贷预期,降低消费决策摩擦。创设定向消费信贷支持工具,对绿色家电、智能家居等符合政策导向的商品给予流动性支持,稳定消费信贷供给预期。建立消费信贷风险共担机制,对因突发风险导致还款困难的群体启动保险代偿,缓解消费后顾之忧。基于多维度数据,形成可识别、可评估的“信用画像”,为优质用户开放更高消费权益,增强信用价值转化预期。在耐用品领域推行保值回购计划,鼓励厂商按合理折旧率回收商品,稳定大额消费品的价值预期,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
稳定消费场景预期,激活新型消费动能。建立消费景气指数发布制度,综合多维指标编制前瞻性指数,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参考。在医疗、养老、家政、旅游、购物等领域不断优化消费场景,对夜间经济、体验型消费等新场景给予税收优惠,培育稳定的市场创新预期。开发消费情绪监测系统,实时捕捉社会消费心理变化,对负面消费预期聚集领域启动快速响应机制,通过企业承诺公示、专家解读等方式引导预期修复。建立预期管理应急基金,专项用于突发性消费预期失稳干预,防范局部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预期波动。
稳定社会保障预期,增强居民消费底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忧,缩减预防性储蓄规模,提高居民消费底气。一方面,强化对居民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降低家庭刚性支出占比,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另一方面,针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现实,拓宽社会保险覆盖面,将流动性较大的从业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而让广大居民能够安心消费,彻底消除消费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原文阅读链接:
https://paper.cntheory.com/cntheory/2025-07/02/content_9952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