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新技术研究中的应用现象学
主讲人:Soeren Harnow Klausen(瑟伦·哈诺·克劳森)教授(南丹麦大学媒体、设计与教育研究系)
主持人:单 斌 教授(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与谈人:陈发俊 教授(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陈 红 副教授(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束海波 博士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时间:6月21日 15:00
地点:龙河校区逸夫图书馆第三会议厅
主办单位: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安徽大学社科联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届时前往!
【主要内容】
讲座讨论了如何理解并运用现象学,特别是其在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中的应用。我主张一种经典的、广义的现象学理解,即对事物如何显现进行研究,以及通过描述它们的典型显现方式,来澄清它们的意义和本体地位。这种观点与当代一种普遍趋势形成对比,即人们往往将现象学几乎只应用于对“生活经验”的研究,从而将其简化为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有时甚至将其与人类学和人文学科中所谓的“个案研究”方法相类比。此外,讲座还探讨了如何发展“知觉变异”方法,以符合当代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标准和要求,例如通过经验或实践上的限制,或者通过将现象学家自身的想象与不同个体所描述的内容相结合,以达到一种“现象学反思平衡”。最后,讲座介绍了一些主讲人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展示了现象学如何应用于数字及其他技术领域。这些项目研究在线(以及混合在线-线下)空间中的生活、游戏在治疗中的应用、专门使用VR的用户似乎更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生活并通过化身(loving, teaching, discovering)来行动、研究价值观和感知如何有助于医院机器人的设计,以及聊天机器人是否过于友好,提供过多的善意而缺乏足够的抵抗,从而成为真正的朋友(以及是否可能阻碍个人发展)。
【主讲人简介】
瑟伦·哈诺·克劳森曾在丹麦欧登塞和德国图宾根研习哲学,并于1993年在图宾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Günter Figal与Manfred Frank教授)。他早期以德国哲学为根基,尤其专注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研究,同时致力于跨越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的鸿沟,对两大传统的思想进行融合比较。其学术轨迹随后延伸至认识论领域——第二篇博士论文(相当于德国“教授资格论文”)围绕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展开,再次统合了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双重洞见。近年来,他转向实践哲学研究,聚焦福祉理论及应用哲学领域(涵盖健康哲学、老龄化研究、数字技术哲学及社会转型议题,如气候变化应对策略),通过跨学科合作与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媒体研究者及社会科学家开展联合研究。代表性学术贡献包括:认知现象学(《命题态度的现象学》,2008)、创造力理论重构(《重审创造力概念》,2010)、跨学科研究与教育模式研究、群体知识论(《群体知识:一种现实世界阐释》,2015)、幸福本质探讨(《幸福、倾向性与自我》,2016)、质性研究现象学方法论(《我们同在!》,2021)。重要学术任职包括:丹麦独立研究基金会副主席(2010-2013)、欧洲科学组织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2016-2018)、2021年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授予“丹尼布洛格骑士勋章”,以表彰其卓越的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