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徽学研究中心)2024年5月6日《光明日报》理论版整版发表了《在“区域”中发现中国“大历史”——区域史研究的历程、现状与展望》一文。该文系光明青年论坛邀请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董乾坤等学者就区域史研究的相关问题讨论整理而成。论坛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坡主持,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周晓光点评。
张小坡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史作为阐释中国史进程的一种视角已为学界广泛接受,在研究内容、理论范式等方面也达成了诸多共识,区域史研究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区域史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学界也质疑其“碎片化”的问题。在当今微观史、日常生活史日渐兴起的情况下,怎样看待“碎片化”问题尚须进一步思考。区域史作为一条以区域(地方)为观察对象、以民间文献(地方史料)为主要依据的研究路径,仍要解决中国史的重大问题。未来区域史研究实践如何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史研究的整体史追求值得深入探讨。
董乾坤指出,区域史作为揭示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种研究范式,其出现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从研究成果看,区域史研究在揭示或解释中国历史的多元图景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学术追求上,区域史与整体史目标一致,皆是揭示中国的历史进程。区域史研究虽然以“区域”为标尺,但所揭示的问题则具有整体史意义。想要完成史家所追求的“真实”“历史”,当从“区域”做起,利用不同的空间尺度,对其进行细致的描摹,揭示各自发展的独特路径,在此基础上逐渐展现中国史全貌。他提出在从事区域史研究中,要以“人”作为研究的核心,并加强制度史、政治史的把握。
周晓光点评了几位青年学者讨论的问题。认为区域史作为研究中国史的一种范式和方法,无论从学术脉络的发展还是从史学的追求来看,都具有其自身合理性。“区域”不等于“地方”,区域史也绝非地方史,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区域”概念本身就隐含了整体意识,划分区域的目的恰是为更好地表现整体而非消解它。近年来区域史研究中虽有“碎片化”现象,但这种“碎片化”是区域史本身的问题还是学者个人研究的问题需要认真甄别,唯有在这个层面上加以讨论,才能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区域史研究的高要求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周晓光认为提高青年学人的研究水平是推动区域史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积极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适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处理日益增加的海量文献,也是未来区域史研究的必由之路。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一方面需要代代相承,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扬长避短,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